38、周公辅政与管蔡流言

武王的离世,如同擎天之柱骤然崩塌,将初生的周王朝投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他带走的,不仅是父亲的慈爱和君主的威严,更是开国者那无人能及的威望与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继位的太子诵,即周成王,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幼童。一个庞大的帝国,一个内忧外患的摊子,交到这样一个孩子手中,其危险性不言而喻。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诸侯们虽在武王时表示臣服,但其中不乏观望者,尤其是东方那些刚刚被武力征服、内心并未真正归顺的殷商旧族。而最大的隐患,恰恰潜伏在周王室的核心——那被武王寄予厚望、用以屏藩周室的“三监”之中。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关头,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周公旦,站了出来。他以社稷为重,不顾可能招致的猜忌,毅然决定摄政当国,代行王事。在太庙之中,面对文武百官和疑虑的目光,周公庄严宣告,他并非觊觎王位,而是为了稳定大局,辅佐幼主,直至成王成年。他将自己的行政中心设于丰邑,以王者的身份处理一切政务,史称“周公摄政”。

然而,权力的转移,从来都是流言与阴谋滋生的温床。周公的挺身而出,在一些人眼中,成了篡逆的绝佳借口。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是他的两个亲哥哥——管叔鲜蔡叔度

按照宗法制度的“兄终弟及”原则,武王去世后,若子幼不能理政,最有资格辅政乃至暂摄君位的,本应是年长的管叔,而非排行第四的周公。管叔心中早已积郁了强烈的不满与嫉妒。他认为周公越过自己摄政,是公然违背宗法,是赤裸裸的夺权行为。他找到同样心怀怨望的蔡叔,忿忿地说道:“姬旦此举,意欲何为?王兄尸骨未寒,他便以叔父之尊,总揽大权,南面称君!太子诵年幼,他若久居此位,岂肯轻易归还?这分明是要篡夺我姬氏的江山!”

蔡叔本就对周公严格的礼法约束感到不适,经管叔一挑拨,立刻附和。嫉妒的毒火与权力的欲望,使他们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再满足于私下抱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一条恶毒的流言,从“三监”的驻地悄然散出,如同瘟疫般迅速传遍丰镐,蔓延向四方诸侯:“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要对年幼的成王不利了!)

这句话,简短而致命。它精准地利用了人性中最深层的恐惧——对权臣欺凌幼主的担忧。它暗示周公的摄政并非忠心耿耿,而是包藏祸心,最终目标是取成王而代之。流言蜚语,往往比明刀明枪更具杀伤力。朝堂之上,开始出现窃窃私语;地方诸侯,尤其是那些与周室关系尚浅的,也开始狐疑观望。原本就因政权更迭而暗潮汹涌的局势,被这根毒刺搅得更加浑浊不堪。

这流言,如同一阵东风,点燃了另一堆早已埋好的干柴——武庚的复辟野心。

被封于殷地的武庚,表面上对周室恭顺,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殷商社稷。只是迫于“三监”的严密监视,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管叔、蔡叔的怨望与流言,让他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秘密派遣心腹,与管叔、蔡叔联络。

一场危险的政治交易在暗地里达成。管叔、蔡叔为了扳倒周公,不惜勾结武庚,背叛了自己的家族和王朝。他们向武庚承诺,一旦起事,他们将按兵不动,甚至提供支持。作为回报,武庚默许他们在推翻周公后获取更大的权力。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了原本与商关系密切的东方诸侯,如徐、奄、熊盈等部落,共同举兵反周。

一时间,管叔、蔡叔、武庚,以及东方诸国,联合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刚刚统一的天下,瞬间烽烟再起,周王朝面临着立国以来最严峻的生死考验。

面对内外交困、谣言四起的危局,周公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家的定力与魄力。他首先必须稳定内部,取得核心统治层的信任。他亲自拜访了在朝中德高望重的太公望召公奭。召公起初也对周公摄政心存疑虑。周公与他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他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我之所以不避嫌疑,摄行政位,是唯恐天下叛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早终,成王幼少,我将来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继续周室的事业,稳定我周朝的天下啊!”他的坦诚与忧国之心,最终感动了太公和召公,赢得了他们的全力支持,稳固了统治核心。

在统一内部意见后,周公毅然决定武力东征。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平叛,而是一次巩固新生政权的生死决战。在出师前的誓师大会上,周公作《大诰》,向周人及各诸侯阐明东征的必要性与合法性。他痛斥管叔、蔡叔“挟武庚以作乱”,背叛父兄之托,将个人私欲置于国家安危之上。他号召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平定叛乱,捍卫来之不易的周室江山。

东征之路异常艰难而漫长。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周公亲自挂帅,与太公、召公等分路进击。他们首先诛杀了首恶武庚管叔;将罪责稍轻的蔡叔流放;随后挥师东进,逐一讨平了参与叛乱的徐、奄、熊盈等东方诸国。战争的残酷,战士们斧斨残缺,可见战斗之激烈。

平叛之后,周公采取了明智的善后措施。他将顽强抵抗的奄国君主迁往薄姑把殷商遗民中的顽固分子分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以奉殷祀,体现了怀柔之道。同时,将殷商故地及遗民主要部分封给最小的弟弟康叔,建立卫国,并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谆谆告诫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务必明德慎罚。为了强化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平定叛乱后,开始着手营建东都洛邑(成周),作为经营东方的战略中心。

待东方彻底平定,成王也渐渐长大成人。周公实践了他的诺言,在摄政七年之后,毅然还政于成王,自己退居臣位,北面事君,恭敬谨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权力和平交接。

周公辅政与平定三监之乱,是周王朝真正得以巩固的关键。它不仅仅平息了一场叛乱,更彻底粉碎了殷商复辟的势力,将周朝的统治有效地推进到东方。周公以他的无私、智慧与果决,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周室,并通过制礼作乐,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与文化基础。他的所作所为,也成为了后世辅政大臣的楷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更是千古传颂。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