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召公舍子保太子
厉王奔彘的混乱与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一片权力的真空和弥漫于镐京上下的血腥与恐慌。王宫被冲击,君主逃亡,象征着秩序顶点的王权瞬间崩塌。都城中,愤怒的国人并未完全平息,他们如同受伤的野兽,在舔舐伤口的同时,依旧警惕而狂躁地搜寻着任何可能带来威胁的目标。很快,一个流言开始在混乱的街巷间传播开来:太子静,那个暴君的儿子,还藏在城里!
太子的存在,成了所有参与暴动者心头的一根刺。他代表着厉王血脉的延续,是复仇的种子,是未来可能清算的象征。“斩草除根”的古老法则,驱使着愤怒的人群,开始有目的地搜寻太子的下落。镐京,再次陷入了搜捕的紧张气氛之中。
此刻,在召公虎的府邸深处,空气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年幼的太子静,正躲藏在这里,他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惊惧。召公,这位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警诫厉王的老臣,此刻面临着比言语劝谏更为严峻、也更关乎生死道义的抉择。
府门外,由远及近,传来了嘈杂的人声、沉重的脚步声和兵甲碰撞的铿锵声。很快,管家连滚爬爬地冲入内室,面色惨白地报告:“主上!不好了!国人……国人将府邸团团围住了!他们高呼,要我们交出太子!”
最后的避难所也已暴露。府邸的墙壁,再也无法提供庇护。召公的家人和门客们面面相觑,惊恐万状。一些目光下意识地投向了太子静所在的内室,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压力——交出太子,或可保全全府上下;庇护太子,则可能与整个暴动的国人为敌,玉石俱焚。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召公的神色却由最初的震惊,逐渐转为一种异常的沉静和决绝。他环视身边瑟瑟发抖的家人,目光最终落在了自己那个与太子年龄相仿的亲生儿子身上。一个悲壮无比的念头,在他心中形成。
他召来了自己的妻子和心腹家臣,声音低沉而清晰,不容置疑:“昔日,我屡次以忠言劝谏君王。王不听,故而遭此弥天大祸,流亡于彘。”他顿了顿,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对厉王刚愎的无奈,更有对臣子之责的坚守。“如今,倘若国人在此杀死了王太子,君王必定会认为我召公虎是因为屡谏不听,心怀怨愤,故而指使国人杀害太子,以泄私恨!”
这番推理,直指人性猜忌的深处。厉王虽暴虐逃亡,但王权观念仍在。若太子死于召公府上,无论召公如何辩解,他都无法洗脱“挟怨报复”、“弑君储”的滔天罪名。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名节,更将使他整个家族背负万世恶名。
“侍奉君主之人,”召公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庄严,“虽身处危难,也不应记恨君主;虽心有怨气,也不该发泄私愤。此乃为臣之本!”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自己儿子稚嫩的脸庞上,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痛楚,但随即被更强大的信念所覆盖。“更何况,我等侍奉的是天子!今日,若以太子之命换取我全族安危,是为不忠;若坐视太子被杀而无所作为,是为不义。忠义难以两全,唯有一法……”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所有的家臣和泣不成声的妻子都已明白他的决定。他要用自己的儿子,去代替太子赴死!
这是一个父亲所能做出的最残酷的牺牲。府中顿时一片悲声。然而,在召公不容动摇的意志下,这个悲壮的计划被迅速执行。他命人给自己的孩子换上太子的服饰,将他紧紧抱在怀中,最后看了一眼,然后毅然决然地将孩子交给了最忠勇的家臣。
召公整理好衣冠,神色悲戚而庄重,走向府门。他亲手缓缓打开了那扇沉重的大门。
门外,是黑压压的、群情激愤的国人。他们手持棍棒农具,眼中燃烧着怒火,看到召公出现,喧哗声更甚,纷纷高喊:“交出太子!交出祸根!”
召公站在门口,他没有辩解,没有哀求,而是以一种极度沉痛的语气,对着人群说道:“太子,确实曾藏匿于老夫府中。”
人群一阵骚动,向前涌来。“然,”召公提高了声音,带着哭腔,“老夫身为臣子,未能劝谏君王,致使百姓蒙难,已是大罪。岂能再藏匿罪君之后,与万民为敌?太子……已在此处!”
他侧身让开,那名抱着他亲生儿子的家臣,泪流满面地走上前,将那个穿着太子服饰、已被恐惧笼罩的孩子,高高举起,示于众人。
“在此!”“太子在此!”
愤怒的人群瞬间被点燃,他们一拥而上,从那家臣手中夺过孩子,甚至没有仔细分辨那惊恐的面容是否真是太子静。积压了三年的怨恨,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宣泄口。在一片怒吼和混乱中,召公的亲生儿子,这个无辜的孩童,被暴怒的国人当场杀死。
惨剧发生在召公府门前,鲜血染红了台阶。国人认为已诛杀“太子”,复仇的目标已然达成,积聚的怒火得到了宣泄,人群这才逐渐散去。镐京,在这场血的献祭之后,暂时恢复了一种诡异而悲伤的平静。
府门缓缓关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府内,是死一般的寂静和无法言说的巨大悲痛。召公或许就站在那里,听着门外的杀戮之声,身体微微颤抖,却始终没有回头。他用自己的骨肉之血,践行了臣子的忠义,保全了王朝的法统继承人。
太子静,就这样在召公的舍命庇护下,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他在召公府中,隐姓埋名,在巨大的阴影和恩情下,悄然长大。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召公虎承受了丧子之痛。他没有将儿子的尸体隆重安葬,或许只是悄然处理,以免引起怀疑。这个秘密,被严密地保守在召公府的核心圈子里。国人深信太子已死,厉王在彘地听闻噩耗(他听到的自然是太子被杀的消息),或许也曾对召公产生过怀疑,但山高路远,事实难辨,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历史没有记载那位替死孩童的名字,也没有记载召公夫人此后的岁月是如何度过。但“召公舍子保太子”的故事,却以其极致的悲剧性和道义力量,震撼了后世。它超越了简单的忠君思想,展现了一种在极端困境下,对政治责任、君臣大义和人性亲情的残酷抉择。召公以其巨大的个人牺牲,为行将就木的周王室,保留了一缕复兴的火种。这缕火种,将在十四年后,重新点燃,照亮“共和行政”结束后的天空,开启周宣王短暂的中兴时代。而这一切的前提,都始于那个血色黄昏,一位老臣在府门内做出的、痛彻心扉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