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文王礼贤与天下归心
季历的离世,将周族的命运交到了其子姬昌手中。这位自幼便被祖父古公亶父寄予厚望的新君,便是后世尊称的周文王。他继承的,已是一个在西方诸侯中享有崇高威望、国力蒸蒸日上的强大方国。然而,文王心中所图,远非守成可比。他深知,欲成大事,非一己之力可为,必须汇聚天下之英才。于是,一场以仁德为旗帜、以礼贤为核心的政治实践,在周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文王继位后,首先“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他将历代先王的善政发扬光大,对内“笃仁,敬老,慈少”,使得周地民风淳厚,秩序井然。但与其他君主不同,文王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了那些身怀韬略却埋没于民间的贤能之士。他放下君主的威严,“礼下贤者”,为了接待这些士人,常常忙碌到日头偏西还顾不上吃早饭。这种“日中不暇食以待士”的诚意,如同最响亮的号角,传遍了华夏大地。
消息首先在士人阶层中引起了震动。当时著名的贤者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听闻西伯如此好贤,纷纷从四面八方投奔而来。周原一时成了人才荟萃之地。然而,真正让文王礼贤之名达到顶峰的,是两位特殊人物的到来——伯夷和叔齐。
这二人是孤竹君的儿子,兄弟互让君位,先后逃出国都,隐居起来。他们品行高洁,恪守道义,对当时纷乱的世道深感失望。当他们听说西伯姬昌特别善于奉养老人时,那颗早已对世事冷漠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盍往归焉!”两人相邀而言,于是不顾年迈,长途跋涉来到周原。他们的归附,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才能。这等于向天下宣告:连伯夷、叔齐这样清高的贤者都认可西伯的德行,周地确实是仁义所归的乐土。
文王麾下,很快聚集起一个星光熠熠的智囊团,其中以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括等最为杰出,号称“文王四友”。文王与他们并非简单的君臣关系,更是相互砥砺的师友。他经常与这些贤士深入探讨治国之道、用兵之策,乃至天文地理。在他们的辅佐下,周族的政治更加清明,法规更加完善,国力与日俱增。
周族的日益强盛,终于引起了商王朝的警惕。商纣王虽然暴虐,却并非昏聩无知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西方这个属国的威胁。纣王的宠臣、与周不睦的崇侯虎趁机进谗言道:“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这句话戳中了纣王的痛处。于是,一道诏令下达,文王被囚禁于商王朝的国家监狱——羑里。
这是周族命运最黑暗的时刻。君主被囚,群龙无首,周边虎视眈眈的诸侯也可能趁机发难。然而,文王平日“礼下贤者”所积累的力量,在此刻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闳夭、散宜生等人忧心如焚,他们深知纣王贪财好色,决定投其所好进行营救。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散宜生前往有莘国,寻求美貌的女子;南宫括到骊戎之国,获取文马(毛色有斑斓纹路的骏马);闳夭则去有熊国,搜求珍贵的驷马(三十六匹驾车的良马)。此外,还准备了其他各种奇珍异宝。
这些稀世之物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进献上去。纣王见了,大喜过望,尤其是看到有莘氏的美女和骊戎的文马,竟忘乎所以地说道:“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光是这里面的一件就足以让我释放西伯了,何况有这么多呢!)他不仅立刻下令释放文王,还赐给他弓箭斧钺,赋予他征伐西方的权力,甚至看似推心置腹地告诉文王:“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这既是对谗言的反讽,也埋下了日后文王伐崇的伏笔。
文王获释,并未得意忘形。他趁机献出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残酷的炮烙之刑,以此进一步收买天下人心,纣王也应允了。这一擒一纵之间,文王不仅化险为夷,反而声望更隆,权力更大。
然而,真正奠定文王“受命”之君形象的,是“虞芮之讼”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虞国和芮国是商王畿内的两个小诸侯,两国之君为争夺田地产生了纠纷,长期无法解决。他们听说西伯是位“仁人”,便相约前往周地,请他来裁决。
当他们进入周国的疆界,所见所闻令他们大为震撼。只见耕田的人相互谦让田界,走路的行人互相礼让道路;来到城镇,又见男女不同路,白发老人负重而行,必有年轻人接过担子;到了朝堂,更是士让大夫,大夫让卿,一派和谐气象。
还未见到西伯,虞芮之君已是满面羞惭,相互说道:“我等所争,正是周人所耻。我们这样的小人,何必去玷污君子的厅堂呢?”于是,他们各自返回自己的国家,都主动将所争的田地让给对方。这块田地后来被称为“闲原”。
这件事传开之后,诸侯们纷纷议论道:“西伯盖受命之君也!”(西伯恐怕就是承受天命的君主吧!)从此,文王在诸侯心中,已不再是商的西伯,而是真正的王者。他掌握了裁决天下是非的道德权威。
此后,文王开始了一系列战略性的征伐。他先是讨伐了西方的犬戎和密须,稳固了后方;接着东向打败了耆国(即黎国)和邘国,兵锋直指商王畿,商朝大臣祖伊惊恐地报告纣王,纣王却仍自信地说:“我不是有天命吗?” 最后,文王终于挥师讨伐了当初进谗言的崇侯虎。灭崇之后,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了新都丰邑,并将都城从岐下迁至丰邑。这一举动,标志着周族的政治中心东移,进入了与商王朝全面争霸的阶段。
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大业将成之际,文王去世了。他在位大约五十年,被囚羑里时,可能将《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辨。他以其无比的仁德和智慧,赢得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心归附,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的王业,虽完成于武王,但真正的奠基者,无疑是周文王。他的礼贤下士,已不仅是个人美德,更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是周能以小邦取代大邑商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