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文王戡乱与徙都丰邑

虞芮之讼,如同一阵浩荡的东风,将“西伯受命”的讯息吹遍了华夏大地。周,不再仅仅是商朝西陲的一个强大方国,在诸侯心中,它已是道德与秩序的化身,是新的希望所系。然而,文王姬昌深知,欲承天命,仅凭德政远远不够。崇高的声望需要强大的实力来捍卫,模糊的“天命”更需要清晰的战略去实现。东面那个庞然大物般的商王朝,虽已腐朽,却依然拥有可怖的力量。于是,在道德感召的帷幕之后,一场经过精密计算、步步为营的战略扩张,悄然拉开了序幕。文王晚年,挥动起纣王亲赐的斧钺,开始了他的“戡乱”之路,而这征伐的序列,本身就是一篇宏大的政治宣言。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犬戎

选择犬戎,是稳健而明智的。犬戎位于周族之西,是时常侵扰周境的游牧部落。征伐犬戎,名正言顺,是巩固后方、消除肘腋之患的必要之举。此举向天下表明,周族的武力,首先用于保境安民,而非挑战中央。战争的细节史书寥寥,但可以想见,以周族此时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旺盛的士气,击败犬戎当无太大悬念。此战如同猛虎出柙前的低吼,既清理了门户,也小试了锋芒。

次年,兵锋转向东南,直指密须

密须(位于今甘肃灵台一带)并非戎狄,而是一个古老的姞姓诸侯国。它地处周族向东方、南方发展的要冲之上。伐密须的意义,与伐犬戎截然不同。这是文王第一次对同为华夏诸侯的邦国动用武力。讨伐的名义,或许是密须不敬周室,或许是与商王朝过从甚密。无论如何,这标志着周族的势力扩张,开始从戎狄区域正式介入到中原诸侯的博弈之中。征服密须,如同在东方钉下了一枚坚实的楔子,打开了通往中原的一扇战略窗口。

紧接着,文王的兵锋指向了东方更深处——耆国(又作黎国,位于今山西长治境内)。

耆国的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它地处商王朝王畿的西南门户,是朝歌西面的重要屏障。伐耆,是文王第一次将战火烧到了商王朝的核心利益区。消息传到朝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商朝的贤臣祖伊感到了灭顶的危机,他惶恐地跑去报告纣王:“上天恐怕要终结我们殷商的命数了!占卜用的神龟和贤人都看不出吉兆。并非先王不保佑我们,而是大王您淫乱暴虐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抛弃了我们,使得民众不得安食,不虑天性好恶,不遵循法典。如今我们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国家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不降下威严?’天命无常,大王您打算怎么办呢?)

这是来自商朝内部最绝望、最直接的警告。然而,纣王的反应,将他的狂妄与愚昧暴露无遗。他自信满满地回答:“我的一生,不是自有天命保佑吗?

这句话,成了他乃至整个商王朝的墓志铭。他拒绝了最后的自救机会,也彻底寒了如祖伊这般忠臣的心。文王伐耆,不仅夺取了战略要地,更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政治试探——他清晰地看到,商王朝的核心已经麻木不仁,失去了对危险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在耆国被征服的次年,文王又挥师南下,攻打了邘国(位于今河南沁阳)。邘国地处河内,是屏护商都朝歌南面的重要据点。伐邘的成功,意味着周族已经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商王畿形成了钳形夹击之势。商王朝的腹地,已直接暴露在周的兵锋之下。

经过这一系列的征伐,周族已经稳踞西方,并对商形成了战略包围。此刻,文王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最初的仇雠,也是最后一个必须拔除的、横亘在周与商之间的最大障碍——崇国

崇侯虎,正是当年向纣王进谗言,导致文王被囚羑里的元凶。伐崇,于公,是铲除商朝在西方最强大、最忠诚的盟友;于私,是清算旧日恩怨,一雪前耻。崇国(位于今陕西户县一带)城高池深,国君虎又骁勇善战,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史载文王伐崇,出周军动用巨大的临车、冲车等攻城器械,围攻崇国巍峨城墙的激烈场面。战斗异常残酷,但周军士气高昂,最终攻破崇城,崇侯虎兵败身死。灭崇,不仅彻底扫清了周族东进的道路,更向天下宣告,与周为敌、助纣为虐者,虽强必诛!

随着崇国的覆灭,周族原有的都城岐邑,其位置已显得偏西,难以有效控制新获得的广大东方领土。一个全新的、更具雄心的政治中心,呼之欲出。文王的目光,落在了沣水西岸一片开阔肥沃的土地上。这里地处关中平原中心,北依渭水,南面秦岭,东向直通中原,是理想的建都之所。

于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启动了——营建丰邑

这是周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文王调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此筑城郭,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丰邑的规模与气象,远非昔日的岐邑可比。它不再是一个部族聚居的城邑,而是一个王朝的雏形,一个未来天下的政治心脏。

都城建成之后,文王率领他的政府、军队以及主要的贵族臣僚,举行了庄严的迁徙仪式,“自岐下而徙都丰”。这一步,是周族从偏安一隅到图谋天下的决定性一步。丰邑的建立,标志着周族的战略重心彻底东移,它将以这里为基地,统筹各方诸侯,最终完成对商王朝的致命一击。

遗憾的是,上天并未给文王亲自完成这最后一步的机会。在徙都丰邑之后不久,这位为周族王业奋斗了一生、奠定了万世基业的伟大君主,与世长辞。他在位大约五十年,被囚羑里时,可能将《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展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思辨。他以其无比的仁德、智慧与卓绝的战略眼光,赢得了天下三分之二的人心归附,“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的传奇,至此达成圆满。

文王虽死,但他已亲手铺就了通往朝歌的道路。他戡乱西方,徙都丰邑,不仅为儿子武王姬发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更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战略蓝图和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那把纣王赐予的、用于“戡乱”的斧钺,最终将由武王挥起,斩向它最初的主人。而这一切的序章,都由文王——这位未竟的帝王,以其老练的手腕与远见的卓识,书写完毕。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