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伟大的仁君——尧帝
第一章 少年尧帝
放勋是帝喾的第三个儿子,封在陶地,故称陶唐氏。他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玩耍时,别的孩子争抢玩具,他却主动让给他人;读书时,他不仅背诵文字,更要追问其中的道理。
十三岁那年,陶地发生瘟疫。小放勋不顾劝阻,亲自照顾病患。他发现疫情与饮水有关,便带领百姓开挖新井,控制住疫情。这件事让他在民间赢得”仁德王子”的美誉。
帝喾去世后,长子挚继位。但挚能力平庸,政令混乱。各部落首领纷纷表示不满,最终公推放勋继位,这就是尧帝。
第二章 设立谤木
尧帝即位后的第一项创举,便是在交通要道设立”谤木”——一根木柱,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刻写对朝政的意见。
“陛下,这恐怕会助长诽谤之风。”有大臣担忧。
尧帝却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政令也需要不断修正。百姓的批评就像良药,虽然苦口,却能治病。”
果然,谤木上出现了各种意见:有的批评赋税过重,有的指责官员腐败。尧帝每一条都认真阅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次,有人刻写”君王宫殿太过奢华”,尧帝立即下令停止修建新的宫室。
第三章 制定历法
尧帝发现各部落使用的历法混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他命令羲氏、和氏两家世袭的天文官,重新观测天象,制定统一历法。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修订历法?”有武将不解。
尧帝解释:”战争决定一时胜负,历法影响千秋万代。百姓按照正确时节耕种,才能安居乐业。”
他亲自参与观测,发现通过观测鸟星、火星、虚星、昴星在黄昏时分的位置,可以精确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据此将一年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并首创闰月制度弥补阴阳历的误差。
新历法推行后,农业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编歌谣赞颂:”尧帝历法真精准,播种收割不误时。”
第四章 访贤问道
虽然天下太平,尧帝却时常忧虑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他年过半百时,开始四处寻访贤人。
一次,他拜访隐居在箕山的高士许由。听说尧帝要来,许由以为是要让他做官,赶紧跑到河边洗耳朵。
尧帝找到他,笑着说:”先生误会了。我不是来请先生出山为官,而是来请教治国之道。”
许由很惊讶:”陛下已是明君,何必向我这个山野之人请教?”
尧帝诚恳地说:”智慧如同山泉,可能在任何地方涌出。我虽为君主,见识终究有限。”
两人畅谈三天三夜。临别时,许由感叹:”我原以为君王都是高高在上,没想到还有如此虚心求教的君主。”
第五章 大洪水危机
尧帝在位第六十年,天下突发特大洪水。黄河泛滥,淹没平原,百姓逃往山顶避难。
群臣推荐鲧治水。尧帝摇头:”鲧性格刚愎,恐怕难当此任。”但碍于众人坚持,只好同意试用。
果然,鲧采用”堵”的方法,修筑堤坝,结果洪水冲毁堤坝,造成更大灾难。九年后,治水失败,百姓怨声载道。
这时尧帝已年近九十,洪水问题让他寝食难安。他在朝会上叹息:”朕在位七十年,难道要看着百姓被洪水吞噬吗?”
第六章 发现舜
正当尧帝为继承人和洪水问题焦虑时,四方部落首领一致推荐虞舜。
“舜是何人?”尧帝问。
“是个普通农夫,”大臣回答,”但品德高尚。父亲愚顽,继母凶狠,弟弟傲慢,都想害他。但舜始终以德报怨,维护家庭和睦。”
尧帝决定亲自考察。他微服私访到历山,果然看见舜在耕地,牛鞭上挂着两个簸箕。
“为什么在牛鞭上挂簸箕?”尧帝假装过路人问。
舜恭敬回答:”牛耕地辛苦,我不忍心鞭打。挂上簸箕,摇响即可驱使,不伤牛身。”
这个细节打动了尧帝。他继续观察,发现舜耕过的田地,田埂特别笔直;舜捕鱼时,总是网开一面,不赶尽杀绝;舜制陶时,成品特别精美。
第七章 禅让准备
尧帝决定重点培养舜。他先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治家的能力;又让九个儿子与舜相处,考察他待人的品德。
“为什么要用女儿婚姻做赌注?”元妃不解。
尧帝解释:”治家如治国。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人,才可能治理好天下。”
三年考察期内,舜的表现令人满意。娥皇、女英变得谦逊有礼,尧帝的九个儿子也更加贤明。更难得的是,舜所在的地方,民风都变得淳朴和睦。
尧帝开始让舜参与朝政。先让他推行五常教化,百姓遵行;又让他接待诸侯,宾客钦服;最后让他处理复杂政务,也都井井有条。
第八章 完美禅让
尧帝决定禅让。他在祖庙召集诸侯,宣布:”朕在位七十年,如今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了。舜虽然出身平民,但德行足以君临天下。”
这个决定震惊朝野。有大臣劝谏:”自古传子不传贤,陛下何不传位丹朱?”
尧帝坦然道:”把天下传给舜,那么全天下都能得到好处,只有丹朱一个人痛苦;把天下传给丹朱,那么全天下都会痛苦,只有丹朱一个人得到好处。我终究不能以损害天下人利益为代价,来让一个人得利。”
禅让大典上,尧帝将象征权力的玉圭交给舜,告诫道:”天子之位,不是享受,是责任;不是荣耀,是担当。”
舜谦让三次才接受。正月初一,正式即位。而尧帝虽然退位,仍时常关心国事,像父亲一样指导舜处理政务。
第九章 晚年时光
尧帝退位后过着简朴生活。他时常到民间走访,听百姓对新政的反馈。有人问他:”陛下将天下让给外人,不觉得遗憾吗?”
尧帝笑道:”你看这棵大树,我培育它长大,现在有更优秀的园丁来照料,我高兴还来不及,何来遗憾?”
他最大的乐趣是看着舜推行仁政:流放四凶,任用贤能,治理洪水。每次听到好消息,都会欣慰地说:”我没有选错人。”
尧帝活到一百一十八岁去世。临终前,他对舜说:”我最大的成就不是治理天下七十年,而是找到了你这样的继承人。”
第十章 万世楷模
尧帝去世后,百姓哀痛如丧父母,三年不奏乐以示哀悼。舜率百官守孝三年,才正式登基。
他创建的禅让制度,成为后世明君的典范;他设立的谤木,演变成后来的华表;他制定的历法,沿用数千年。
最重要的是,他证明了: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培育多少人才;不在于个人荣耀,而在于天下福祉。尧帝时代,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理想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