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踏遍九州——大禹的地理大发现与文明重建

治水的主干工程告一段落,肆虐的洪水终于被驯服,导入了茫茫大海。但大禹的工作远未结束。一个被洪水洗刷后、山河易貌的世界亟待梳理与重建。接下来,他进行了一项更为宏大且影响深远的工作——系统性地勘察、规划并划定九州疆域。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考察,更是一次对国家资源、物产、民情的总摸底,是一次真正的文明重建之旅。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吝笔墨,详细记录了禹踏遍九州的每一步,让我们得以跟随这位伟人的足迹,一览上古中国的壮丽图景。

设立标准:贡赋制度的雏形

在开始巡行之前,禹确立了一套基本原则。他深知,天下各州地理环境不同,物产丰瘠不一,因此向中央朝廷缴纳的贡赋也应有差异。他依据土壤的肥沃程度将田地分为“九等”,又根据物产多寡和运输难易将赋税定为“九级”。这体现了最早的“公平税赋”思想:土地好的多贡献,土地差的少贡献,而不是一刀切。这套制度的核心是“慎财赋,咸则三壤”,即谨慎地征收财货赋税,皆以土壤等级的差别为依据。

第一站:冀州——王畿腹地的巩固

禹的督导工作从帝都所在的冀州开始(约为今山西、河北大部、河南北部)。这里是政治中心,治理必须万无一失。他首先治理了黄河险要的壶口段,接着整治了梁山和岐山一带的水患。太原地区修整完毕,工程一直延伸到太岳山(霍山)之南。覃怀地区(今河南沁阳一带)的水利工程也圆满竣工,影响力远达衡水、漳水流域。常水(恒水)、卫水等河流都顺着疏通的河道安然流淌,大陆泽(一片巨大的沼泽地)周边的大片土地终于可以耕种了。禹还注意到东北方的鸟夷部族(居住在今辽宁等地),他们进贡的是珍贵的皮货。他们的进贡路线很有意思:沿着海岸线南行,看到右拐角处的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后,便转向西,驶入黄河河道,直达中原。冀州的治理,稳固了王朝的根基。

第二站:兖州——从废墟中新生

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兖州(约为今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是洪水重灾区。禹首先疏通了黄河下游淤塞的九条支流,将积水汇聚成雷夏泽。雍水、沮水也汇入此泽,水系变得清晰。百姓们得以从避水的高地迁回平原,在能种桑的土地上开始养蚕,生活重现生机。这里的土壤是肥沃的“黑坟”(黑色沃土),草木丰茂。但由于受灾最重,恢复艰难,禹将其田列为第六等(中下),赋税定为第九等(最低),并特别说明,此地需经历十三年的休养生息,才能赶上其他各州的水平。兖州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精美的锦缎。进贡路线是乘船经济水、漯水,直接进入黄河。

第三站:青州——海滨盐桑之利

东至大海,西至泰山的青州(约为今山东东部),是充满活力的沿海地区。禹先为居住在东方的堣夷族划定疆界,使其安居。接着疏通潍水、淄水,治理水患。这里的土壤是“白坟”(白色沃土),海滨则有广阔的盐碱地,可开辟为盐场。田地列为第三等(上等),赋税为第四等。青州的物产丰富:贡品有海盐、细葛布、各种海产品、磨玉的砺石,还有泰山山谷出产的丝、麻、铅、松木、怪石,以及莱夷部族进献的畜牧产品。进贡路线是从汶水乘船入济水,再转入黄河。

第四站:徐州——色彩斑斓的贡品

东临大海,北接泰山,南至淮河的徐州(约为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是一片色彩斑斓的土地。禹治理了淮水、沂水,使蒙山、羽山地区可以耕种。大野泽(巨野泽)被成功蓄成湖泊,东原地区(今山东东平一带)的水潦退去,土地平整。这里的土壤是“赤埴坟”(红色粘性沃土),草木繁盛。田地列为第二等(优等),赋税为第五等(适中)。徐州的贡品极具特色:有五色土(用于祭祀和分封)、羽山山谷的五色雉羽、峄山南坡的特产——制琴良材“峄阳孤桐”、泗水河畔可制磬的“浮磬石”,以及淮夷部族进献的珍珠、贝壳和鱼。还有装在筐子里的赤黑色细缯和白色绸帛。进贡路线是从淮水入泗水,再通过菏水转入济水,最终进入黄河。

第五站:扬州——东南鱼米之乡

北起淮河,东南至海的扬州(范围极广,包括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是水网密布、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彭蠡泽(古代巨泽,后演变为鄱阳湖等)汇聚众水,成为候鸟越冬之地。彭蠡以东的江水安然入海,太湖流域也安定下来。这里竹林遍地,芳草鲜美,乔木葱翠。土壤是粘湿的“涂泥”,田地列为第九等(最低),但赋税杂出第七等或第六等,反映出其经济产出并不低。扬州的贡品清单琳琅满目:有金、银、铜三种金属,瑶、琨等美玉,象牙、犀皮、鸟羽、旄牛尾,岛夷部族的“卉服”(细葛布),还有贝锦、橘子、柚子等。进贡路线是沿长江入海,再沿海路北上进入淮河、泗水。

第六站:荆州——江汉雄浑之地

从荆山到衡山以南的荆州(约为今湖北、湖南大部),是长江、汉水交汇的雄浑之地。禹疏导了沱水、涔水等支流,治理了云梦泽(古代大泽)。土壤同样是“涂泥”,但田地列为第八等,赋税却定为第三等(很高),显示其物产价值重大。贡品有羽毛、旄尾、象牙、皮革、铜、杶、柘、栝、柏等珍贵木材,磨刀石、朱砂,以及三个诸侯国进贡的制箭良材——箘竹、簬竹和楛木,还有用于祭祀缩酒的菁茅,各种彩色丝绸,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路线是从长江支流转入汉水,再陆运至洛水,进入黄河。

第七站:豫州——天下之中的富庶

荆山与黄河之间的豫州(约为今河南大部),是“天下之中”。禹疏通了伊、洛、瀍、涧四条河流,使其注入黄河,并将荥播地区的泛滥之水汇积成湖。土壤是柔软的“壤”,低地是肥沃的“坟垆”,田地列在第四等,赋税杂用第二等,可见其富庶。贡物是漆、丝、细葛布、纻麻,还有细丝绵和磨磬的砺石。进贡最方便,从洛水直接船运进入黄河。

第八站:梁州——西南山地的宝藏

华山以南与黑水(说法不一,或指金沙江)之间的梁州(约为今陕西南部、四川、重庆等地),是险峻的西南地区。禹治理了汶山、嶓冢山,疏通了江汉的支流,平治了蔡山、蒙山的道路,并安抚了和夷等少数民族。土壤是“青骊”(青黑色),田地列在第七等,赋税为第八等。贡品凸显其资源特色:铁、银、镂钢(刚铁)、砮镞石、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的毛皮和毳布。进贡路线是从潜水经陆路转渭水,再横渡黄河。

第九站:雍州——西陲沃野千里

黑水与西河之间的雍州(约为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宁夏等地),是王朝的西陲。弱水西流,泾水、漆水、沮水、沣水都汇入渭水,水系井然。从荆山到岐山,再到终南山、鸟鼠山,广袤的沃野都被平治。三危山地区成为人民安居之所,迁至此地的三苗族人也安定下来。土壤是黄色的“黄壤”,田地列在第一等(最优),赋税为第六等。贡品主要是美玉:璆、琳、琅玕,还有昆仑、析支、渠搜等西戎部落进贡的毛织品。进贡路线是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航行千里,直达龙门,与渭水来的船只会合。

命名山川,划定万世疆域

巡行完九州后,禹又系统地为天下重要的山脉、河流命名、定位,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地理坐标体系。他循行各山,如渭水北岸的汧山、岐山,黄河北岸的壶口、雷首、太行、常山,直至碣石入海;又循秦岭、熊耳、外方、桐柏、直至大别山;再沿长江,从汶山至衡山。他梳理各水,明确了弱水、黑水、黄河、汉水、长江、济水、淮水、渭水、洛水等九条主要水道的源流与走向。

至此,“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州实现统一,四方之地均可安居。山有道路,水有源流,沼泽有堤防,四海之内政令统一。一个具有清晰地理概念、有序行政规划和稳定经济基础的早期国家形态,在大禹的手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足迹所至,不仅是治水,更是绘制了一幅华夏文明的宏伟蓝图。接下来,他将回到政治中心,与舜帝一起,探讨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广袤的天下。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