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舜禹禅让——公天下与家天下的历史转折

九州安定,治国方略也已奠定,天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岁月的流逝无人能挡,帝舜渐渐年迈,选择一位能够继承这偌大基业的接班人,成为了王朝最核心的议题。这段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而关键的事件,最终导致了“禅让制”的终结和“家天下”世袭王朝的开启,这是中国上古历史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舜荐禹于天:默许的传承

由于大禹治水安民的不世之功,他的威望在天下诸侯和百姓心中达到了顶峰。帝舜是一位明君,他清楚地看到了民心所向,也认可禹的品德与能力。于是,他采取了一个重要的仪式性步骤——“荐禹于天”。这并不是直接让位,而是向上天祷告,将禹作为继承人选推荐给上天,类似于一种公示和祈福,表明禹是得到上天认可的未来君主。

此后的十七年,禹在舜的指导下,更多地参与到国家核心事务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这十七年,可以看作是舜对禹的最后考验与扶植,也是权力平稳过渡的准备期。

帝舜崩逝与禹的避让

十七年后,帝舜在南方巡狩时,崩逝于苍梧之野。消息传来,举国哀悼。禹和天下臣民一样,为舜帝守丧三年。这三年,是国家权力真空的时期,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猜测。

丧期结束后,一个极其敏感的时刻到来了:谁该继承帝位?按照古老的“禅让”传统,前任君主去世后,被推荐的继承人往往要表现出谦逊和避让,尤其是当先君有子嗣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崇高的政治礼仪,旨在表明继承者并非贪图权位,而是出于公心,顺应天命民心。

禹严格地遵循了这一传统。尽管他已是众望所归,尽管舜帝生前已“荐禹于天”,但他仍然选择避开舜的儿子商均。他将帝位让给商均,自己则离开了都城,避居到阳城(今河南登封一带)。这是一个关键的政治姿态,它在考验天下人的真实意愿。

天下归心:民心向背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时代已经悄然改变。与当年舜避让尧的儿子丹朱时,“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历史出现了惊人的重演。“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各地的诸侯、部落首领们,没有人去朝拜居住在都城的商均,而是不约而同地、浩浩荡荡地前往阳城,朝见大禹。

这一行动,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天下的民心所向。民众的选择是朴实而直接的:禹带领他们战胜了洪水,给了他们安宁的生活,他们信任禹、拥戴禹。而商均,尽管是舜的儿子,却并未建立足以服众的功业。权力并非仅仅来源于血缘,更来源于功绩与威望。这股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无法阻挡的民意,最终决定了帝位的归属。

看到诸侯们纷纷前来朝拜,禹明白,天命民心已然明朗。于是,他不再推辞,正式即天子之位,接受天下诸侯的朝觐,定国号为“夏后”,姓“姒”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在这一刻,实际上已经拉开了序幕。

禹执政:过渡时期的安排

禹即位后,展现出一位成熟政治家的风范。他并没有安享其成,而是立刻着手安排王朝的未来。他首先向上天和群臣推荐皋陶作为继承人,并将政务委托给他。这一举动,表明禹至少在形式上,仍在努力维持“禅让”的传统,希望将帝位传给最有贤能的人,而非自己的儿子。

然而,天不假年,皋陶在受命后不久便去世了。这无疑打乱了禹的部署。禹悲痛之余,封皋陶的后代于英、六、许等地,以示尊崇。随后,他选拔了皋陶的儿子益来继承父职,参与执政。选择益,或许是因为他继承了其父的贤名,禹希望他能成长起来,承担大任。这个安排,可以看作是禹在“传贤”与“传子”之间的一种平衡和尝试。

禹崩会稽:最后的禅让尝试

禹在位十年后,到东方巡视,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一带)去世。临终前,他遵循了当年的传统,把天下交给了那位他精心培养的辅政者——益。

三年的丧期结束,决定性的时刻再次降临。益会如何选择?他严格效仿了当年禹的做法:“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益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则避居到箕山的南边。他试图用行动表明,自己无心帝位,权力应该按照“禅让”的规则,传给贤能的启(在当时,启也确实以贤德著称),或者至少,他不想背负篡夺的名声。

历史的拐点:从“益让启”到“启代益”

然而,这一次,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司马迁用简练而传神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幕:“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这几句话揭示了历史转折的深层原因:

  1. 启的贤能:禹的儿子启本身具有贤德的名声,这使他具备了被接受的资格。
  2. 禹的崇高威望:天下人感念禹的莫大功绩,这种感恩之情很自然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启身上。
  3. 最关键的因素:益的根基浅薄:益辅助禹的时间太短(“佐禹日浅”),未能像禹那样建立起广泛而深厚的人脉与威望。与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的禹相比,益的功绩和影响力远远不够。

因此,诸侯们做出了与当年朝禹而非朝商均一样的选择:“皆去益而朝启”。他们离开益,去朝拜启,并且说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理由:“这是我们君王帝禹的儿子啊!”。这句话,标志着“血缘世袭”的观念已经开始压倒“功绩禅让”的传统。人们认为,伟大的禹的功业,由他的儿子来继承,是合情合理的。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尾声:世袭制的确立

启的即位,并非一场简单的和平过渡。它遭到了维护传统部落联盟制度的势力反对,最典型的就是“有扈氏不服”。启于是发动了战争,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严厉指责有扈氏“轻慢天道,不重正统“,宣称是“恭行天之罚”。他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纪律,最终灭掉了有扈氏,巩固了政权。

这场胜利,不仅镇压了反抗,更重要的是,它用武力捍卫了世袭制的合法性。从此,“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天下制度取代了“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权力传承的基本模式。

大禹的一生,以治水之功拯救了天下,以划定九州奠定了疆域,最终,他的个人威望和家族传承,又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的走向。他站在了“公天下”与“家天下”的历史分水岭上,其身后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