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申侯联合犬戎灭西周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这把火不仅烧掉了诸侯的信任,更点燃了一场埋葬西周的熊熊烈焰。而手持火把的人,正是幽王的岳父——申侯

要理解申侯为何要对自己的女婿和外孙下如此狠手,我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点。

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我们称她为申后。申后为幽王生下了嫡长子宜臼,并被立为太子。这本来是一个稳固的政治联盟,申国作为重要的诸侯国,是周王室在西方的重要屏障。

然而,自从褒姒入宫,一切都变了。幽王被褒姒的美色迷得神魂颠倒,怎么看申后和太子宜臼都不顺眼。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后,幽王的心思就更明确了:他要废掉申后和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这个消息对申侯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女儿被废,意味着申国在周王室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外孙被废,更是断绝了申侯家族未来成为天子外戚的显赫道路。这不仅是家庭悲剧,更是巨大的政治羞辱和利益损失。

幽王说到做到。他悍然废黜了申后,把她打入了冷宫。紧接着,又要废黜太子宜臼。太子宜臼当时已经年轻气盛,感到巨大的恐惧和愤怒,他知道留在镐京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抢先一步,逃出了王宫,一路向西,投奔了自己的外公——申侯。

女儿的屈辱,外孙的逃亡,加上自身权力受损的愤懑,让申侯对幽王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他收留了宜臼,但内心知道,仅仅收留是不够的。那个昏君幽王和那个妖女褒姒还在位上,他们绝不会放过宜臼,也不会放过申国。一旦伯服正式被立为太子,申国未来的处境将无比艰难。

申侯的困境与抉择

申侯虽然是一方诸侯,但凭申国一国的力量,去对抗整个周王室,无疑是以卵击石。他必须寻找盟友。找谁呢?

他环顾四周:

  • 其他诸侯? 大部分诸侯虽然对幽王不满,但让他们公然起兵反抗天子,这是大逆不道的“造反”,他们未必敢,也未必愿意。
  • 周边的部落?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犬戎身上。

犬戎是活跃于周朝西北方向的游牧部落,骁勇善战,一直对中原富庶之地虎视眈眈,时叛时服,是周朝的心腹大患。找犬戎合作,无异于引狼入室。申侯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但是,仇恨和恐惧压倒了对后果的考量。与犬戎合作,有几个“好处”:

  1. 犬戎兵力强大,能弥补申国军力的不足。
  2. 犬戎与周室有世仇,有对镐京动武的动机。
  3. 行动迅速,可以打幽王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一个危险而致命的决定。为了增加胜算,申侯还拉上了另一个盟友——缯国。这样,一个由申国、缯国和犬戎部落组成的反周联盟,在秘密中形成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攻入镐京,杀掉幽王和伯服,拥立宜臼为王(或者至少干掉幽王,由宜臼顺理成章继位)。

“狼”真的来了

计划已定,联军开始行动。犬戎的骑兵作为主力,发挥了他们机动作战的优势,快速向镐京推进。申侯和缯国的军队作为辅助和内应。

当犬戎大军突然出现在镐京城下时,整个王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守城的士兵慌忙关闭城门,点燃烽火,并飞报幽王。

此时的幽王,可能正和褒姒在宫中享乐。听到犬戎攻来的消息,他起初可能还不以为意,甚至觉得这又是个假消息。但当战报越来越紧急,喊杀声隐约可闻时,他才真的慌了神。

“快!快点燃骊山所有的烽火!命令诸侯立刻前来救驾!”幽王声嘶力竭地喊道。

骊山上的烽火台再一次被点燃了,狼烟滚滚,直冲云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急促,都要猛烈。

然而,这一次,历史的讽刺达到了顶点。

远近的诸侯们确实看到了烽火。但他们互相传递着消息,脸上露出的是鄙夷和冷漠:“看,那昏君又在玩他的老把戏了。”“为了逗那个女人笑,真是没完没了。”“这次演得还挺像,连烟都比以前浓了。”“不理他,谁去谁傻子。”

没有一支诸侯的军队出动。通往镐京和骊山的各条道路上,空空荡荡。幽王曾经一次次挥霍的信任,此刻变成了最绝望的孤立。

镐京陷落与幽王之死

得不到任何外援的镐京,在犬戎精锐的猛攻下,很快就被攻破了。野蛮的犬戎士兵潮水般涌入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开始大肆烧杀抢掠。

幽王带着褒姒、太子伯服,以及少数贴身侍卫和珍宝,在混乱中仓皇逃出王宫。他们的目标,是离镐京不远的骊山行宫。或许他们认为那里地势险要,可以固守待援(虽然已无援可待)。

但是,犬戎的骑兵速度极快,很快就追上了这支逃亡的队伍,将他们团团围困在骊山之下。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或者说屠杀)发生了。

结局是悲惨的:

  • 周幽王太子伯服被犬戎杀死。
  • 褒姒,这个引发了一切祸端的美丽女子,被犬戎作为战利品掳走,从此下落不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 周王朝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珍宝、礼器,被犬戎洗劫一空。繁华的镐京,在烈火与哭喊中,化为一片废墟。

尾声:平王东迁

申侯联合犬戎,成功杀死了幽王,达到了最初的复仇目的。但是,他引入的“狼”——犬戎,在尝到甜头后,却赖在富庶的关中平原不走了,继续烧杀抢掠,成为了更大的祸患。

此时,诸侯们才终于意识到,上一次的烽火,不是玩笑,而是真正的亡国之兆!他们愧疚之余,也为了抵御犬戎,纷纷出兵。其中,卫、晋、郑、秦等诸侯国的军队迅速赶来,驱逐了犬戎,并找到了逃过一劫的太子宜臼。

在申侯等人的拥立下,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

然而,此时的镐京已经残破不堪,而且离犬戎太近,时刻处于威胁之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将都城从镐京东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的周朝称为“西周”,迁都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平王东迁,标志着西周的正式灭亡。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有效控制诸侯,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

申侯联合犬戎灭西周的故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源于一个昏君的荒唐行径,一个外戚的刻骨仇恨,以及一次引狼入室的致命决策。最终,一个辉煌的王朝因此葬送,历史的车轮也由此转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个人私怨若凌驾于家国利益之上,所引发的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没有任何赢家。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