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农师弃与周族起源
自姜原在神迹庇护下将儿子“弃”抱回宫中抚养,那个曾被三次遗弃的婴孩,便在众人的瞩目与期待中成长。宫阙的荫蔽与母亲的呵护,并未使他成为一个娇弱的贵族少年。相反,他身上似乎流淌着来自那片神秘足迹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血液。
童年的弃,便显露出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的志趣。当其他王子贵族的孩子在模仿狩猎、嬉戏打闹时,他却对宫苑角落的泥土和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玩王族常见的玉器骨牌,他的游戏,是独自开辟一小片园地,神情专注地将麻籽和豆种一粒粒埋入土中。他用水瓢小心地浇灌,拔除杂草,观察着它们破土、抽芽、展叶的每一个细微过程。更令人惊奇的是,凡经他手栽种的作物,总比旁人园中的更加茁壮茂盛,麻茎挺拔如林,豆荚饱满欲坠。这并非简单的孩童玩闹,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与植物对话的能力。宫人们私下议论,说这位小王子身上,有着大地之灵的眷顾。
时光荏苒,昔日的孩童长成了魁梧的青年。弃的身形高大勇武,有巨人之姿,但他的力量并非用于征伐,而是全然倾注在了那片无垠的田野之上。他彻底爱上了农耕这项事业,这在他那个时代,并非最高贵的追求,却是他最炽热的信仰。
他不满足于前人传下来的粗放种植方法。他的足迹踏遍了部落周边的山川原野。他会长时间地蹲在河边的冲积平原上,用手指捻起一把泥土,感受其细腻与肥沃;他也会攀上丘陵,观察向阳坡地与背阴坡地土壤的差异。他敏锐地察觉到,不同的土地,有着不同的“性情”:有的土质疏松,利于根茎作物深扎;有的保水良好,适合需水多的谷物;有的沙壤之地,则能种出格外甜美的瓜果。
于是,一场伟大的农业实验开始了。弃不再随意撒种,而是开始“相地之宜”。他将带来的各种谷物——黍、稷、稻、粱、菽,分别播种在不同特性的土地上。他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淘汰不适应的,优选长势最好的。他懂得了在低湿之地引种水稻,在干旱之坡广植耐寒的黍稷。他或许还开始了最原始的选种,将那些穗大粒饱的谷物单独留存,作为来年的种子。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虫灾的肆虐,目睹过旱魃的猖獗,也曾在突如其来的冰雹后,面对一片狼藉的田地黯然神伤。但每一次挫折,都让他更加深入地思考应对之法。他研究如何堆肥以增地力,如何开挖沟渠以应对旱涝。他的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双手结满了厚厚的老茧,那不再是王子的手,而是真正农夫的手,是创造生命与滋养生命的手。
奇迹,在汗水的浇灌下诞生。凡是遵循弃之方法的土地,收成都成倍地增长。他的田地里,谷物穗头沉重得弯下了腰,在阳光下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仓库里,粮食堆积如山,再也无需担忧青黄不接的饥馑。
起初,部落的民众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轻视。但当他们看到弃所获得的丰厚回报,看到他那满仓的粮食足以让整个部族安然度过寒冬时,怀疑变成了钦佩,轻视化为了效仿。人们纷纷来到他的田地旁,恭敬地请教种植的秘诀。弃毫无保留,他将自己观察到的土地特性、适宜的作物种类、播种的时节、施肥的方法,一一传授给大家。他仿佛一位天生的导师,带领着整个部族,从被动地向自然索取,转向主动地、有规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在有邰氏及其周边地区蔓延开来。原本产量低下的土地,变得富饶;原本食不果腹的家庭,有了余粮。弃的名字,不再仅仅是那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弃儿”,而成了“丰收”与“希望”的代名词。他的声名,如同秋季的稻浪,层层传播开去,越过山川,一直传到了中原的共主——帝尧的耳中。
彼时,天下并非总是风调雨顺,局部地区的饥荒仍时有发生。帝尧是一位圣明的君主,正为百姓的生计而忧心。他听说了弃的非凡才能,立刻意识到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瑰宝。于是,一道庄严的任命从帝都传来:征召弃入朝,担任“农师”。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职位,其职责是教导天下百姓耕作,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弃告别了故土有邰,肩负着帝尧的重托和万民的期望,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农业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制定出更完善的耕作制度,并派遣弟子前往各地推广。在他的主持下,原本局限于一部一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开始在中原大地上普及开来。许多原本饱受饥馑之苦的部落,因此得以安居乐业。天下之人,都蒙受了他的恩惠。
帝尧之后,舜继帝位。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弃所创立的事业对于稳定天下的根本性作用。在一次庄严的仪式上,舜对弃说:“弃啊!黎民百姓当初忍饥挨饿,正是因为你担任后稷,播撒了百谷的种子,使大家得以生存繁衍。”
为了表彰他盖世的功勋,舜帝将弃封回其母族所在的邰地,并正式赐予他“后稷”的尊号。“后”者,君主也;“稷”者,百谷之首。这个称号,意味着他不仅是管理农业的官员,更是被尊奉为谷物之神,是养育万民的君主。同时,舜帝另赐他姓为“姬氏”。这个“姬”姓,如同一个神圣的烙印,标志着周族作为一个独立的、功勋卓著的部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后稷,便是这个伟大部族的奠基之祖。
后稷去世后,他的事业被子孙继承。他的儿子不窋在夏朝继续担任农官。然而,太康失国,夏政衰微,到了不窋晚年,朝廷不再重视农业,竟然废弃了农官之职。不窋坚守先祖之道,不愿同流合污,最终失去了官职。为了保全族裔与信念,他毅然率领整个姬姓氏族,离开了中原故土,向西北戎狄杂处的偏远之地迁徙。
这是一次悲壮的战略转移。他们失去了显赫的官位,失去了肥沃的平原,却牢牢守护着后稷传下的农耕火种。在不窋、鞠、乃至公刘几代人的努力下,周族在戎狄之间顽强地生存下来。
周族的历史,如同一粒深埋的种子,虽历经迁徙流亡的黑暗,但因其始祖后稷所赋予的、扎根于土地的强大生命力,终将在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终开出绚烂的文明之花,结出鼎盛王朝的丰硕之果。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始于那位名叫“弃”的农师,他用一生的事业,为一个民族刻下了最根本的基因——重视农耕,厚生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