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公刘复业迁豳
不窋的离世,将周族的命运交到了他的孙子公刘手中。此时的周族,已在戎狄之间辗转两代,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壤中艰难维持着生机。他们失去了中原的荣光,也几乎失去了与文明世界的联系,周遭是陌生的风俗与彪悍的游牧民族,生存是每日必须面对的最严峻课题。
公刘从父辈手中接过的,不是一个兴旺的部族,而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族人们散居在简陋的聚落里,生活困苦,士气低沉。往昔后稷时代“天下得其利”的辉煌,仿佛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然而,公刘的血管里,不仅流淌着戎狄之地磨砺出的坚韧,更奔涌着始祖后稷那源自大地、渴望创造的神圣血脉。他站在部落的高处,眺望着这片虽然广袤却未能善加利用的土地,一个宏大的计划在他胸中澎湃——他要恢复后稷之业,不仅要让周族生存下去,更要让他们重新兴旺起来。
这个念头并非凭空而来。他仔细观察了多年,发现戎狄部落虽强于畜牧,但生活极不稳定,依赖水草迁徙,一旦遭遇雪灾或干旱,便陷入困境。而周族带来的农耕技术,若能找到合适的土地,便能提供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这是周族重新崛起的唯一希望,也是他们区别于周边部落、保持文明特质的根本。
决心已定,公刘开始了周密的准备。他深知,迁徙是唯一的出路,但这一次,不再是祖父不窋那样仓皇的逃亡,而是一次目标明确、充满希望的战略转移。他首先要做的,是统一族人的思想,重新点燃他们心中几乎熄灭的火焰。
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公刘召集了部落中所有的长老和青壮。他没有坐在高位,而是与众人一样,围坐在熊熊的篝火旁。火光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庞,也映照着族人们疑虑而期待的眼神。
“我的族人们,”公刘的声音沉静而有力,穿透了夜空的寂静,“我们离开中原,已经两代人了。我们习惯了这里的风沙,学会了与戎狄共处,我们几乎要忘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
人群中传来低低的叹息和窃窃私语。
“但是,”公刘提高了声音,目光如炬,“我们不能忘!我们的始祖,是后稷!是帝尧的农师,是舜帝亲封的后稷!他播撒百谷,养育万民,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的是对土地的眷恋,是创造丰饶的使命!我们不是流亡者,我们是农耕之神的子孙!如今,我们困守于此,难道要让先祖的荣光,彻底埋葬在这异域他乡吗?”
他的话语,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年长者想起了父辈口中的传说,眼中泛起了泪光;年轻人们则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热血在胸中奔涌。
“我观察了很久,”公刘继续说道,“这里并非我们的久居之地。我们要寻找一片更肥沃、更广阔的土地,像先祖后稷那样,相地之宜,务耕种,重新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家园!这或许会很艰难,但唯有如此,周族才有未来!”
公刘的愿景,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族人们灰暗的心。希望,这个久违的情感,重新在周族中萌发。迁徙的决议,在激昂的氛围中获得了一致通过。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部落都动员起来,为这次伟大的迁徙做准备。公刘亲自挑选了一批最精干、最可靠的青年,组成了一支勘探队。他们的任务是寻找传说中那片位于戎狄之南、名为“豳”的地区。勘探队出发那天,全族人都来送行,目光中充满了期盼与祝福。
公刘则留在部落,组织族人整理农具、筛选最好的谷种、打造车辆、储备旅途所需的干粮和物资。他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他还要与周边的戎狄部落进行交涉,用部落积累的牲畜和毛皮,换取更多的必需品,并设法确保他们离开后,不会遭到追击或报复。这期间,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领导才能,既保持了周族的尊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不知过了多久,勘探队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们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豳地确实存在!那是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塬面平坦,土壤肥沃,有一条大河(很可能就是后来的泾河)及其支流贯穿其间,水源充足,林木茂密,既便于农耕,也利于渔猎和建筑。而且,那里当时似乎没有强大的部落占据,正是周族理想的复兴之地!
消息传来,举族欢腾。最后的疑虑被打消,所有人都对那片“应许之地”充满了向往。
迁徙的日子终于到了。这是一个壮观的场面:公刘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身着简朴的麻衣,却步伐坚定,目光炯炯,如同引领族人走出迷途的摩西。他的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周族队伍。老人们坐在装载着物资和种子的牛车上,妇女们抱着幼儿,青壮年们则手持武器,护卫在队伍的两侧,驱赶着成群的牛羊。车轮滚滚,扬起黄色的尘土,脚步声、牲畜的嘶鸣声、人们的互相鼓励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迁徙交响乐。
路途的艰险丝毫不亚于不窋时代。他们需要穿越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带,渡过湍急的河流。公刘展现了他非凡的组织能力和亲民作风。据《诗经·公刘》篇描绘,他时而登上山崖勘察路线,时而下到平原指挥队伍。他身上佩戴着琼玉装饰的刀鞘,却与族人同甘共苦。在渡过漆水、沮水,最终抵达渭水岸边时,他们遇到了最大的难关——如何将全族人和大量物资安全渡过宽阔的渭河。
公刘亲自指挥,他们砍伐河边的树木,制作木筏,将车辆物资拆卸运输。他身先士卒,与最健壮的族人一起,在冰冷的河水中牵引木筏。他的行动感染了所有人,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最终成功地渡过了天堑。在渭河对岸,他们又伐取山上的石材和木材,为建立新家园做准备。
这一路,公刘不仅是一个领袖,更是一个大家长。他关心每一个族人的温饱,妥善安排宿营,使得“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没有人挨饿受冻,没有人被遗弃。他的恩德,像春风一样温暖着每一个族人的心。
当他们历尽艰辛,终于踏上豳地那片广阔而富饶的原野时,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里,就是他们梦想中的家园!
公刘没有片刻停歇,立刻投入到新家园的建设中。他再次施展“相地之宜”的祖传本领,勘察地形水脉,划分耕地,指导族人根据不同的土质种植相应的谷物。他规划聚落,建立仓储。在他的带领下,周族人爆发出巨大的创造热情,田野被开垦出来,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村庄和城邑的雏形逐渐显现。
奇迹,再次由周族人的双手创造出来。豳地的肥沃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加上后稷传承的先进农耕技术,收获的粮食堆积如山,仓库都难以容纳。周族在短短时间内,就变得富足而强大。
公刘复兴周业、建立豳地伟大功绩,像风一样传遍了周边地区。那些原本还在观望,或者同样生活困苦的小部落,甚至一些戎狄民众,看到周族在公刘领导下所创造的繁荣与安定,无不心生向往。他们纷纷“徙而保归焉”,扶老携幼,前来归附公刘。周族的人口迅速增长,势力不断扩大,声威远震。
公刘的这次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周族命运的转折点。他成功地“复修后稷之业”,将濒临湮灭的农耕文明火种,在豳地这片新的沃土上,燃成了燎原之势。他让周族从一个流亡的部族,一跃成为一个拥有稳固根据地、经济富足、民心凝聚的强大方国。他为后来古公亶父的再次迁徙,乃至文王武王的开国大业,奠定了最坚实、最不可或缺的基础。公刘,这位承前启后的伟大领袖,用他的智慧、勇气与仁德,真正开启了周族通向王业的辉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