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自从得到了褒姒,整个心思都扑在了这个美人身上。褒姒的美貌,那是没得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幽王怎么看都看不够。可有一件事,却像根小刺一样扎在幽王心里,让他寝食难安——褒姒从来不笑。
这成了幽王最大的心病。他觉着,这偌大的王宫,天下的珍宝,要是连博美人一笑都做不到,还算什么天子?于是,幽王使尽了浑身解数。
第一回合:珍宝攻势幽王下令,将府库里最璀璨的明珠、最温润的美玉、最华丽的丝绸,像流水一样送进褒姒的寝宫。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出精巧绝伦的首饰和器物。可褒姒只是淡淡地看一眼,眼神里连一丝波澜都没有,那精致的面容依旧像覆盖着一层寒霜。
第二回合:娱乐盛宴幽王心想,或许美人喜欢热闹。他召集了天下最出色的俳优(相当于后来的滑稽演员和杂技艺人),在宫中日夜表演。俳优们使出百般解数,扮鬼脸,说笑话,翻跟头。宫人们都被逗得前仰后合,可褒姒端坐在幽王身边,连嘴角都没牵动一下。
第三回合:美食诱惑幽王又命御厨搜罗天下奇珍异味,烹制出最精美的菜肴。可褒姒依旧是浅尝辄止,胃口缺缺,对着满案珍馐,她的眉头反而有时会微微蹙起。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幽王的挫败感越来越强,同时,那种非要让她笑出来的执念,也像野草一样在心底疯长。他甚至在朝堂上公开悬赏:“无论是谁,只要能想出法子,让王后展颜一笑,寡人赏赐千金!”
“千金买笑”的消息传开,镐京城里形形色色的人都动起了心思。有献上奇珍异兽的,有自称会施法术的,但都没能撼动褒姒那冰山般的容颜。
就在这时,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大臣(史书多指虢石父)凑到了幽王跟前,他脸上堆着谄媚的笑容,压低声音说:“大王,臣有一个法子,或可一试。”
幽王正心烦意乱,没好气地说:“讲!若还是那些老套,小心你的脑袋!”
虢石父忙道:“臣岂敢。大王可还记得先王为何在骊山设置烽火台?”
幽王一愣:“自然是为了防备西戎入侵,传递军情。”
“正是!”虢石父小眼睛里闪着狡黠的光,“那烽火台,平日绝不可轻动。但正因其紧要,一旦点燃,四方诸侯必以为京师告急,天子有难,定然会不分昼夜,火速率勤王之师赶来。您想啊,他们急匆匆跑来,一个个风尘仆仆,盔甲不整,到了却发现根本没有敌人,只有大王和王后在台上饮酒作乐。那场面,该是何等滑稽?王后见了,说不定就觉得有趣,就笑了呢?”
这番话,听得旁边的几位老臣冷汗直冒。这简直是拿国家的安危开玩笑!一位老大夫立刻站出来反对:“大王,万万不可!烽火台乃军国重器,是用来预警救命的,岂能儿戏?以此戏弄诸侯,失信于天下,将来若真有敌情,谁还肯来救援?此亡国之举啊!”
可此时的幽王,脑子里只回响着“王后笑了”这四个字。那老臣的忠言,在他听来无比刺耳。他把脸一沉:“寡人意已决!准备车驾,明日与王后同游骊山!”
第一把火:试探与窃笑
第二天,幽王带着褒姒,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骊山行宫。当晚,夜色笼罩山峦,幽王下令:“点燃烽火!”
守台的士兵以为自己听错了,确认命令后,只得执行。顷刻间,骊山之上,一座接一座的烽火台被点燃了!干燥的柴草混合着狼粪(据说狼烟笔直不易被风吹散),燃起冲天的烈焰和浓黑的烟柱,在夜空中显得格外刺眼。
距离镐京较近的诸侯们,正在各自的封地里处理政务或已然安睡,突然接到急报:“骊山烽火起!”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天子有难!” 他们来不及细想,立刻披甲执锐,点齐本国兵马,火速向骊山方向驰援。一时间,通往骊山的各条道路上,烟尘滚滚,车马喧阗。
第一批诸侯率领着军队,气喘吁吁地赶到骊山下。他们想象中的惨烈战场并未出现,反而听到山上传来阵阵丝竹音乐和欢笑声。抬头望去,只见幽王正搂着褒姒,在灯火通明的宫台上饮酒作乐。
诸侯和士兵们全都傻了眼,互相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满身尘土,汗流浃背,有的连盔甲都穿歪了。他们这才明白,自己被戏弄了。一股被羞辱的怒火在军中蔓延,但面对天子,他们敢怒不敢言,只能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收拾队伍,原路返回。
就在山下乱成一团,诸侯们尴尬、愤怒又无奈的时候,一直冷眼旁观的褒姒,看着这出由幽王自导自演的荒唐闹剧,看着那些被戏耍的诸侯的窘态,觉得既奇怪又有点意思,嘴角微微一动,竟然真的露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虽然只是浅浅一笑,却让幽王欣喜若狂!“笑了!王后笑了!”他激动地拉着褒姒的手,回头就对虢石父大加赏赐,完全不顾及那些愤然离去的诸侯的心情。
第二把火:惯例与漠然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幽王仿佛找到了博取褒姒欢心的“法宝”。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带着褒姒上了骊山,再次点燃了烽火。
这一次,看到烽火信号的诸侯们犹豫了。有人想起上次被戏弄的经历,说道:“大王不会又在开玩笑吧?” 但另一些人还是担心:“万一这次是真的呢?若不去救驾,可是死罪啊!” 权衡再三,大部分诸侯还是硬着头皮,再次率兵前往。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又一次白跑一趟,看到的依然是幽王和褒姒的宴饮场面。而褒姒这次的笑容,似乎比上次更淡了一些,或许她觉得,重复的把戏,没那么有趣了。诸侯们的怨气更深了,一些关系亲近的诸侯在归途中互相抱怨,对天子的敬畏之心,已然大打折扣。
第三把火:狼来了与绝望
幽王见这法子似乎渐渐“失效”,为了看到褒姒更开心的笑容,他变本加厉,又点了第三次、第四次烽火……
一次次的“狼来了”,彻底耗尽了诸侯们的忠诚和耐心。当烽火再次燃起时,诸侯们的反应已经变成了:“哼,又是那个昏君在逗他那个女人开心吧?”“不理他!谁爱去谁去,反正我是不去了。”“如此戏弄臣下,简直不配为君!”
通往骊山的道路,一次比一次冷清。最后几次,除了少数几个特别耿直或者离得特别近、不敢不来的诸侯,几乎再也看不到勤王大军的身影了。烽火台下,空空荡荡。褒姒看着冷清的场面,大概也觉得无趣,那刚刚展露过几次的笑颜,又重新冰封起来。
而幽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竟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把周王朝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和诸侯的信任,像垃圾一样丢掉了。他把维系国家安全的警报系统,变成了个人取乐的玩具。
真正的狼来了
被废黜的太子宜臼,逃到了他的外公——申侯的封国。申侯对幽王废黜女儿和外孙早已恨之入骨,见幽王如此昏庸失德,便联合了缯国以及一直对周室虎视眈眈的犬戎部落,共同起兵,直扑镐京。
这一次,犬戎的铁骑真的兵临城下,喊杀声震天动地。镐京守军措手不及,慌忙报告幽王。幽王吓得魂飞魄散,连声尖叫:“快!快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护驾!”
骊山的烽火再一次被点燃,狼烟直冲云霄。然而,这一次,山下的道路依旧空空如也。远处的诸侯们看到了烽火,却只是冷笑着摇摇头,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他们都以为,这又是那个昏君在玩老把戏,谁也不愿意再上当受骗了。
孤立无援的幽王,带着褒姒和太子伯服,仓皇逃向骊山,试图依托行宫抵抗。但犬戎军队紧追不舍,在骊山下将他们团团围住。最终,周幽王和太子伯服被犬戎杀死,而那位引得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也被犬戎掳走,不知所终。西周王朝积累数百年的财富,被劫掠一空,辉煌的镐京,化为一片焦土。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像一个巨大的讽刺。幽王用他眼中“无用”的诚信和忠诚,去换取美人短暂的笑容,最终付出的,却是整个国家和自己的性命。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破产,就是信用的破产。当“狼来了”的呼喊无人再信之时,也就是真正的灾难降临之日。这个教训,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