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防民之口与国人暴动

周厉王的“专利”政策,如同一条贪婪的巨蟒,紧紧缠住了镐京的命脉。山林被封,川泽禁入,昔日依靠这些公共资源维生的庶民、工匠、商贾,生计骤然断绝。王室的府库在沉重的赋税与垄断的暴利下迅速膨胀,而都城的街巷间,饥饿与怨愤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滋长。“国人谤王”——这简短的四个字,是史官为那个时代写下的最真实的注脚,它描绘出一幅民心沸腾、舆论汹汹的可怕画面。批评与指责,如同初春的冰裂声,起初细微,继而连绵,最终响彻了整个镐京。

面对这汹涌的民怨,厉王的选择并非反省与宽仁,而是变本加厉的压制。他无法容忍任何对他权威的挑战,决心用最严酷的手段,彻底扼杀这“不和谐”的声音。他找到了一位来自卫国的巫师。此人身怀异术,据说能辨识人心,窥探隐秘。厉王如获至宝,立刻赋予他无上的权力,命他监视城中所有“国人”,凡有非议君王者,一经告发,无需详查,即刻处死。

白色恐怖,骤然降临。

卫巫和他的爪牙们,如同幽灵般穿梭在镐京的大街小巷。他们阴鸷的目光扫过每一个行人,竖起的耳朵捕捉着每一句私语。告密者受到鼓励,诬陷成为常态。今日市井间一句无奈的叹息,明日可能就成为被押赴刑场的罪证。刑场的泥土被鲜血反复浸染,变得暗红而泥泞。镐京,这座西周最繁华的都城,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无声的监狱。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喧嚣的市集变得沉寂,人们交易时只以手势和眼神交流,不敢多言。热闹的街巷,行人匆匆,相遇时唯有点头示意,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警惕。史家用五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国人莫敢言

人们在道路上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来传递信息。那交织的目光中,有询问,有警告,有同情,更有压抑到极致的愤怒。这死寂的沉默,比任何喧嚣的抗议都更为可怕。它并非顺从,而是仇恨与恐惧被强行压制成的高密度能量块,只待一个引爆的时刻。

厉王却将这地狱般的景象,视作自己伟大的胜利。他陶醉于这用鲜血和恐怖换来的表面安宁,认为自己的威严已经足以令天地噤声。他得意地召见了那位曾多次劝谏他的老臣——召公虎(召穆公),用一种近乎炫耀的口吻说道:“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你看,我终于能消除那些诽谤了,他们现在都不敢说话了!)

他期待的或许是召公的恭维,但得到的,却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警告。

召公看着眼前这个冥顽不灵的君王,痛心疾首。他知道,王朝已站在了悬崖边缘。他必须用最透彻的道理,做最后的努力:

“您这只是强行阻塞罢了。”

一句话,戳破了厉王虚幻的成就感。接着,他抛出了那个精辟绝伦的比喻: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塞江河还要危险。)

他深入阐述:“**江河堵塞,一旦决堤,造成的伤害必然极大;治理人民也是同样的道理。“然后,他指出了正途:“因此,善于治水的人,会疏通河道,使水流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他进一步阐明让人民说话的好处:“人民有嘴巴,如同大地有山川,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如同大地有平原沃野,衣食资源都从这里生长。让人民用嘴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推行好的,防范坏的,这才是用来丰富财物、器用、衣食的办法。“。

最后,他回到人的本性,发出了终极的警告:“人民心里思考,用嘴巴表达,考虑成熟了自然就会流露。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硬要堵住人民的嘴巴,那么拥护您的人还能有多少呢?”

这番论述,由比喻而及制度,由制度而及人性,层层推进,将“防民之口”的愚蠢与危害剖析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政治劝谏,更是关于统治哲学的深刻洞见。

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真理往往掌握在不被倾听的少数人手中。厉王对召公这番金玉之言,“王不听”。他依然故我,迷信于卫巫的监视和屠刀的威力。

高压的沉默,持续了三年

这三年,是仇恨发酵的三年,是恐惧逐渐被绝望吞噬的三年。镐京的“国人”们,在“道路以目”中,完成了无声的串联与共识。那被堵塞的民意,已然化为毁灭性的洪流,在沉默的地表下汹涌奔腾。

终于,那根紧绷的弦,断了。

不知是由哪一个具体事件作为导火索——或许是一次随意的抓捕,或许是一桩不堪忍受的压迫——长期积压的怒火瞬间被点燃。愤怒的国人,不再仅仅是“谤王”的言论者,而是化身为反抗的暴动者。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却有着共同的仇恨目标;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但锄头、棍棒和满腔的怒火,就是他们最强的力量。

暴动的人群如同决堤的洪水,冲破了官府的阻拦,淹没了镐京的街道。他们的目标明确——直指王宫,要找那个夺他们生计、禁他们言论的暴君算账!官军在这种自发的、全民性的愤怒浪潮面前,瞬间土崩瓦解。

厉王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川壅而溃”的威力,但为时已晚。他仓皇失措,在少数亲信的护卫下,逃离了那座他曾以为固若金汤的王宫,逃离了镐京,一路向东狂奔,最终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才勉强保住性命,再也未能返回都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用他的暴政和最终的流亡,为召公的这句警告,做了一个血淋淋的、无可辩驳的注脚。国人暴动,不仅赶走了一个暴君,更沉重地打击了西周王室的统治根基,拉开了西周历史走向终结的序幕。那“道路以目”的沉默,与最终王宫被冲击的喧嚣,共同构成了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历史图景,永远警示着后世的所有统治者。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