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禹的品格与治水方略

舜帝的任命,如同一副千钧重担,压在了禹的肩上。他深知,这不仅是君王的重托,更是天下苍生的期盼,同时也关乎着父亲未竟的遗志和家族的声誉。与九年前他的父亲鲧受命时相比,情况似乎更加严峻:洪水依旧肆虐,民心因长期的灾难而疲惫,而父亲的失败更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时刻警示着他方法的重要性。

那么,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史书记载了他近乎完美的品格:他为人敏捷勤奋,吃得起苦,有坚忍不拔之志;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诚实可信;他举止庄重,声音合乎音律,行为本身就能成为天下的准则。他勤勉肃敬,所思所行皆可为纲纪。可以说,他是一位德才兼备、近乎完美的领袖人选。这些品格,在他接下治水重任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临危受命,汲取教训

禹首先做的,是深刻反思父亲失败的根源。鲧用了九年时间,主要采用“障”和“堵”的方法,即修筑高高的堤坝试图将洪水围住、挡住。但水势浩大,无处可去,堤坝越高,蓄积的压力越大,最终崩溃时造成的破坏也更为惨烈。禹认识到,单纯地“堵”是违背水性的,水只能引导,不能强行遏制。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根本性的治水方略——“导”,即疏导。核心思想是顺应水的自然本性,因势利导,为洪水开辟通往大海的通道。这个宏大的计划包括几个关键步骤:

  1. 全面勘察,规划水道:他决定亲自走遍天下,摸清所有山川河流的走向、地势的高低,从而规划出泄洪的最佳路径。
  2. 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不仅要疏通主干河道,还要清理支流,修筑湖泽堤坝作为调蓄,同时开通道路,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
  3. 发展生产,安置民生:治水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在治水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组建团队,合力同心

禹深知,如此宏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他并没有独断专行,而是组建了一个高效、专业的领导团队。他联合了两位重要的贤臣:

  • 伯益:他是一位熟悉山林川泽、鸟兽虫鱼的专家。禹让他负责辅助勘察地形、管理山林资源,并在合适的地区教百姓种植稻谷,发展农业。
  • 后稷:他是农业的始祖,擅长耕种。禹让他负责在青黄不接、食物匮乏的时候,调配粮食,救济灾民,安定人心。

这个团队组合堪称完美:禹总揽全局,负责工程规划;伯益提供地理和生态支持;后稷保障后勤和民生。他们奉舜帝之命,动员天下诸侯、百官和民众,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开始了。

身体力行,劳身苦思

治水工程启动后,禹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奉献精神。“劳神苦思”四个字,是他十三年生涯的真实写照。

  • 艰苦的跋涉:为了勘察地形,他什么样的路都走。走陆路时坐车,走水路时乘船,遇到泥泞的沼泽,就使用一种叫“橇”的滑行工具,而翻山越岭时,则穿着一种带齿的木鞋“檋”。他的足迹遍布九州,餐风露宿是家常便饭。
  • 精确的测量:他随身携带着四种最重要的测量工具: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范围的圆规和矩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用这些工具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规划,确保工程的科学性。
  • 公而忘私: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他在外治水十三年,好几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第一次,他听到妻子涂山氏因分娩而痛苦呻吟,孩子启刚刚出生,他强忍着骨肉亲情,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时,孩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在门口向他招手,他只是向妻儿挥挥手,没有停下脚步;第三次,孩子已经十多岁了,使劲拉他回家,他摸了摸孩子的头,深情地说:“水未治平,民不安居,我怎能回家呢?”最终还是没有进门。这并非无情,而是将天下百姓的安危置于个人家庭幸福之上的极致体现。
  • 勤俭克己:禹自己的生活极其简朴。他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陋的茅屋,把节省下来的财物全部用于治水工程。但是,对于祭祀祖先神明,他却非常隆重丰厚,表达对自然和传统的敬畏。

创新方法,成效卓著

在具体工程上,禹的“导”的方法大显神威。

他首先从灾情最核心的冀州地区开始。他顺着山势树立标识,确定高山大川的走向。然后,命令民众开凿龙门(传说中黄河上的险隘),辟通伊阙,疏导黄河主流。接着,又治理黄河的支流,如汾水、沁水等。对于泛滥的平原沼泽地带,如大陆泽,他一方面疏通下游河道,加速泄水,另一方面修筑堤防,约束水流。

每治理好一个地方,他都不是简单离开,而是立刻着手恢复生产。他让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植水稻,让后稷发放种子,调剂粮食。他根据土地的肥瘠程度,规定诸侯的贡赋,力求公平。他还巡视各地的物产,确定他们应该进贡的土特产,如青州的盐、扬州的铜、荆州的羽毛齿革等,初步建立了国家的经济秩序。

他的工作流程通常是:随着山势砍伐树木,开辟道路,作为标志;疏导壅塞的河流,使其归入主流或湖泽;深挖河道,增加泄洪能力;在低洼地带修筑堤防,形成蓄洪区;最后,平整土地,安置百姓,发展农业。

时光一年年过去,成效逐渐显现。咆哮的洪水开始变得温顺,乖乖地沿着人工开辟的河道流向大海。被淹没的丘陵、高山重新显露出来,沼泽地变成了良田。逃到高地上的百姓,扶老携幼,回到了平原,重建家园。田野上再次出现庄稼,村庄里又升起了炊烟。天下万国,都感受到了洪水消退带来的安宁。

这十三年,禹从一个年富力强的臣子,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备受敬仰的英雄。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手脚长满了老茧,身体消瘦,但目光却更加坚定睿智。他不仅用智慧和汗水战胜了洪水,更用他的人格魅力团结了天下人心。所有人都看到,这位新任的司空,与他的父亲鲧截然不同,他成功地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当九州的水道基本疏通,主要的洪患被消除后,一个崭新、有序的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接下来,禹将要完成最后一项重要工作:系统地规划这个新世界的版图,这就是更为宏大的——划定九州。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