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密康公与三女之祸
穆王时代的喧嚣——西征犬戎的马蹄声与颁布《甫刑》的庄严宣告——渐渐沉寂下去。王位历经共王繄扈、懿王囏,传至孝王、夷王,周王室的光环在以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缓慢褪色。诗歌不再是单纯的颂歌,开始夹杂着讥刺与哀怨,这是民心背离、权威松弛的最敏锐风向标。
在这日渐沉闷的衰败序曲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事件,却如同一道刺眼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周室权威已然脆弱的本质。这个故事发生在泾水之畔,一个名为“密”的小国。
密国,只是周王室众多诸侯国中不起眼的一个。其国君康公,正值年少,或许有些才智,但更多的是一股未经世事的骄矜与对欲望的直白追逐。那一日,春光旖旎,泾水碧波荡漾,周共王(穆王之孙)兴致勃勃地来到泾水上游游玩。作为地方诸侯,密康公自然恭敬地随行在侧,操持事务,陪伴君王。
就在这王驾驻跸、人群熙攘之际,一件意外之事发生了。三位容颜绝丽的女子,或许是仰慕王化,或许是为避祸乱,或许只是命运的偶然安排,她们竟主动离开自己的家族,一同前来投奔密康公,自愿委身于他。
三位佳人,同时来归,这在那时被视为莫大的艳福和祥瑞。年轻的密康公喜出望外,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看着眼前这三位如花美眷,心中充满了占有欲,全然未曾深思这“齐人之福”背后可能隐藏的祸患。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清醒而苍老的声音在他身边响起。说话的是他的母亲,一位历经世情、深谙政治风险的老妇人。她目睹了儿子将那三位女子接纳下来,心中非但没有欢喜,反而充满了不祥的预感。她立刻找到儿子,进行了一番严肃至极的劝谏。
她的第一句话就斩钉截铁,“你一定要把这三个女子献给天子。”
看着儿子脸上露出的不解与抗拒,她深知必须用最透彻的道理点醒他。她缓缓道出那段充满智慧与警示的千古名言:
“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野兽,三只以上就叫‘群’;人,三个以上就叫‘众’;女子,三人以上就叫‘粲’。)
她以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作为立论基础,然后将其与至高无上的王权联系起来:
天子狩猎时,对于成群的野兽也会有所舍弃,不赶尽杀绝(体现仁德);诸侯行事,必须虚心听取众人的意见(体现谦逊);而天子的妃嫔,绝没有三人出自同一家族(为了防范外戚权势过重)。
接着,她点明了“粲”字的深意,粲字,是形容极致美好的事物。众人将如此美好的事物都送给你,你扪心自问,有什么德行能够承受、配得上这份福气呢?
她的分析层层递进,直指问题的核心——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连天子都未必敢轻易承受这样的“粲”美之物,何况是你这样的小人物呢!
最后,她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德行浅薄的小人物如果占有了本不该属于他的珍贵之物,最终必定会招致灭亡!
这番劝谏,逻辑严密,由自然及人事,由常理及王权,充满了对政治规则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她不是在争风吃醋,而是在挽救儿子和整个密国的命运。她看透了,这三个女子并非单纯的礼物,而是烫手的山芋,是考验臣子忠诚与智慧的试金石。在共王眼皮底下,独占三美,这无异于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僭越之心,必将引起王的猜忌与雷霆之怒。
然而,忠言逆耳。年轻的密康公完全被美色所惑,被虚荣蒙蔽了心智。他或许认为母亲是危言耸听,或许心存侥幸,认为共王不会在意这等小事。他贪恋那三女的容颜,终究舍不得将她们献出。他违背了母亲的告诫,将那三位女子私自留在了自己的宫中。
时光流逝,一年时间转眼即过。那三位女子的存在,如同密康公心头一根隐秘的刺,也如同共王眼中一颗越来越碍眼的沙砾。这件事,不可能完全瞒过共王。在共王看来,这绝非简单的男女之情。它至少意味着两点:其一,密康公贪恋美色,德行有亏;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他竟敢将与“王”相匹配的“粲”物据为己有,这是对君王权威的公然藐视。
在一个权威正在衰落的时代,君主对这种细微的挑衅往往更为敏感,也更需要用严厉的手段来杀一儆百,重塑威严。密康公,恰好撞在了这个枪口上。
一年后,共王或许仅仅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或许根本无需借口,便兴兵讨伐,轻而易举地灭掉了密国。史书没有记载战争的细节,因为这本就是一场力量悬殊、毫无悬念的碾压。一个存续可能已有数代的小诸侯国,因其君主一时的贪念和短视,转瞬间便宗庙倾覆,社稷不保。
“密康公与三女之祸”,这个故事看似是一则关于贪色亡国的简单寓言,但其深层却折射出周王室在共王时期微妙而危险的政局。它表明:
- 礼崩乐坏的端倪已现: 诸侯已开始敢于挑战和僭越礼制,对天子不再保持绝对的敬畏。
- 王权的敏感与脆弱: 周共王需要通过严厉惩罚一个小事来震慑诸侯,恰恰说明其权威已不再稳固,需要依靠暴力来勉强维持。
- “德”与“位”的失衡: 密康公的悲剧,核心在于“德不配位”。他无力承担“三女”所带来的象征性福分,最终被其反噬。
这件看似偶然的地方事件,如同一个清晰的信号,宣告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松动。旧的秩序正在失效,新的混乱正在萌芽。诗人所作的“刺”,不仅仅针对懿王,而是贯穿了这个衰变的时代。密国之亡,正是这宏大悲剧中一声清脆而凄厉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