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牧野誓师
盟津观兵,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预演,在确认了天下归心、也检验了自身力量之后,武王姬发以超乎常人的定力,将已然拉满的弓弦缓缓松弛,班师回朝。这两年的等待,并非消极的蛰伏,而是风暴来临前最凝重的寂静。周军在丰邑厉兵秣马,磨砺爪牙;而东方的朝歌城,却在纣王的统治下,加速滑向深渊。
坏消息接踵而至,如同上天为武王送来的最后一份份讨伐檄文。纣王愈发昏乱暴虐,他残害忠良,竟将自己的叔父、以忠诚敢谏著称的王子比干剖心处死;又将另一位贤臣箕子囚禁起来。商朝的统治核心彻底分崩离析,连太师疵、少师彊这样的乐官(他们往往也掌管着礼仪典章),都抱着宗庙的祭器乐器,叛逃投奔周国。这意味着,殷商的文化正统与精神象征,已对其统治者彻底绝望。
时机,终于成熟了。
武王向所有的诸侯宣告:“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殷王犯下了滔天大罪,不可以不合力彻底讨伐!)他再次集结大军,遵循文王的遗志,开始了第二次东征。这一次,不再是试探,而是决战。
大军渡过盟津,与前来会师的诸侯军队汇合。这是一支比两年前更为庞大、也更具决心的联军。在决战前夜,武王举行了庄严的誓师仪式,作《太誓》,向全军宣告:他痛斥纣王听信妇言(指妲己),自绝于天,抛弃先祖传统,扰乱雅乐,取悦宠妃。宣布自己将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他激励将士,这样的壮举不会有第二次,更不会有第三次,必须一击成功!
公元前1046年(一说)二月甲子日,天还未亮,周师及其诸侯联军,已全部抵达商都朝歌郊外七十里的牧野。这里地势开阔,是进行决战的天然战场。在黎明的微光中,联军布下庞大的战阵,肃杀之气弥漫在寒冷的空气里。
武王在此,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前动员——牧野誓师。
他走出阵前,左手紧握象征刑戮的黄色大钺,右手持着装饰有白色旄牛尾的军旗,以此作为指挥全军的信物。他的身影在晨曦中显得高大而坚定。首先,他慰劳了远道而来的将士:“辛苦了,来自西方的人们!”
接着,他提高了声音,向所有盟军的各级指挥官和各族战士发出号召:“喂!我友邦的国君,诸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各族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
这声声呼唤,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部族的军队,凝聚成了一个共同的整体。
然后,武王开始了他的誓词,其核心是确立此次战争的正义性与纪律性。他引用古语,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批判:“母鸡不应该在清晨打鸣。如果母鸡掌管了清晨的报晓,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以此激烈地抨击纣王宠幸妲己,妇人干政,颠倒阴阳,是商朝即将灭亡的征兆。
他历数纣王的罪行:抛弃祖先的祭祀不予回报,舍弃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推崇、信任、使用四方各国犯罪逃亡的恶人,任由他们残暴对待百姓,祸乱商国。
“因此,”武王的声音如同雷霆,响彻牧野,“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
紧接着,他下达了极其具体、甚至有些苛刻的战术指令:“今天的作战,你们每前进六七步,就要停顿下来,整理一下队形,保持整齐!要努力啊,将士们!每次刺杀,不超过四下、五下、六下、七下,就要停顿下来,整理一下队形!要努力啊,将士们!
这些在今天看来近乎呆板的命令,在当时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强调的不是个人的勇武,而是整个军阵的纪律与协同。面对商军可能的人数优势,保持严密而整齐的阵型,是发挥战车集团冲击力、避免被敌人冲散的关键。
武王继续激励,希望大家勇猛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一种猛兽),但同时下达了一条极具政治智慧的指令:“我们是在商都的郊外作战,不要迎击和杀害那些前来投降的商军士兵,要让他们为我们西方之人服务,为我们所用!要努力啊,将士们!”
这条命令,旨在分化瓦解商军,最大限度地减少抵抗,将敌人转化为自己的力量。最后,他厉声告诫:“你们谁要不努力作战,我将立刻拿他问斩!”
誓师完毕,朝阳已然升起。诸侯联军战车四千乘,在牧野原野上列出庞大的攻击阵型,甲胄与兵刃反射着凛冽的寒光,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与此同时,纣王也惊惶地集结起他的大军。《史记》记载了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这个数字显然过于夸张,可能是“十七万”之误,或是为了渲染商军之众与周军胜利之不易。但无论如何,商军在数量上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
然而,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数量再多也只是乌合之众。这些商军士兵,许多是临时征调的奴隶和战俘,他们对纣王早已恨之入骨,心中毫无战意。
决战开始了。武王命师尚父率领一支精锐部队首先向商军挑战。太公望白发飘扬,一马当先,率部直冲敌阵,以试探其虚实。紧接着,武王亲率主力大军——“大卒”,如决堤之洪流,向商军发起总攻。
历史的戏剧性一幕发生了。数量庞大的商军,前锋刚一接触周军,便纷纷倒戈,调转矛头,为武王做内应!史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这是一场人心的胜利,是仁义对暴政的审判。商军士兵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他们的选择。
在倒戈商军的引导下,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商军主力瞬间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城中,登上他贮藏珍宝的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自焚而亡,结束了他暴虐的一生。
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进入朝歌。商朝的百姓们非但没有抵抗,反而都在城郊迎接这位新的君主。武王派人安抚他们说:“上天赐福给你们!”商人一齐跪拜叩头,武王也拱手还礼,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牧野之战,与其说是一场军事对决,不如说是一场政治革命的终极体现。武王的誓师,确立了战争的正义性与纪律性;而商军的倒戈,则宣告了民心的向背。周,以其“德”与“义”,最终战胜了商的“暴”与“虐”,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王朝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