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盛衰轮回:殷商的中兴与危机

成汤建立商朝后,传位其子太丁,但太丁早逝,由其弟外丙、仲壬相继继位。仲壬死后,伊尹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继位初期,不遵祖制,暴虐无道,伊尹屡次劝谏无效,只得将其放逐到桐宫。太甲在桐宫反思三年,终于悔过自新。伊尹见其真心改过,便迎其回朝复位。太甲复位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被尊为太宗。

太宗之后,商朝经历了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四代。到雍己时,商朝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一些诸侯不来朝贡,边境时有叛乱。雍己死后,其弟太戊继位,这就是商朝著名的中兴之主中宗。

太戊继位时,商朝内忧外患。内部贵族骄纵,外部诸侯离心。太戊决心振兴商朝,他首先任命贤能的伊陟为相。伊陟是伊尹之子,继承父亲的智慧和才能。他协助太戊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恢复生产。就在改革初见成效时,发生了一件怪事:亳都朝廷中突然长出桑树和榖树,一夜之间就长得需要两人合抱那么粗。

太戊见状大惊,以为是不祥之兆。伊陟劝解说:”臣听说,怪异的事物敌不过好的德行。这或许是上天在警示大王要修明德政。”太戊听从建议,更加勤于政事,关心民生。不久,怪树果然枯萎而死。这件事使太戊更加信任伊陟,商朝政治日益清明。

在太戊和伊陟的共同努力下,商朝国力逐渐恢复。他们改革官制,完善法律,发展农业,鼓励手工业。太戊还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命人整理前代典籍,制作礼乐。在外交方面,太戊采取怀柔政策,通过联姻和盟约,使叛离的诸侯重新归附。

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商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史称”太戊中兴”。太戊被尊为中宗,与成汤、太甲并称商朝三大明君。

然而太戊死后,商朝再次陷入动荡。其子仲丁继位后,将都城从亳迁到隞。迁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引起民众不满。仲丁死后,其弟外壬、河亶甲相继继位。河亶甲时又将都城迁到相。频繁的迁都使国家元气大伤,诸侯再次叛离。

河亶甲死后,其子祖乙继位。祖乙是又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巫贤为相,整顿朝纲。祖乙认识到频繁迁都的弊端,于是精心选择邢地作为新都。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十分适合建都。祖乙在邢地修建城郭,建立宗庙,稳定了政局。

在祖乙的治理下,商朝重现兴盛。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牛耕;鼓励手工业,特别是青铜铸造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完善祭祀制度,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祖乙还加强军事建设,平定四方叛乱,使商朝疆域进一步扩大。

祖乙之后,商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相继继位。然而,从仲丁到阳甲,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这段时期,王位继承混乱,兄弟叔侄争位不断。有时兄长传弟,有时叔父传侄,导致王室内部矛盾重重。

阳甲在位时,商朝国力大不如前。诸侯不朝,边境不宁,内部贵族争权夺利。阳甲试图振兴商朝,但积重难返。他死后,其弟盘庚继位,商朝迎来了又一个转折点。

盘庚继位时,商朝已经迁都五次,国都始终不能固定。盘庚认识到,频繁迁都是导致国家动荡的重要原因。他力排众议,决定再次迁都,回到成汤的旧都亳地。这个决定遭到许多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迁都劳民伤财。

盘庚耐心说服各方势力,他告谕诸侯和大臣:”过去先王成汤跟你们的先祖一起定天下,他的法则是可以遵循的。舍弃他的法则而不努力,怎么能弄得好呢!”他还承诺,迁都后将继续实行成汤的仁政,减轻赋税,恢复生产。

经过充分准备,盘庚率领臣民渡过黄河,回到亳地。他重建宫殿宗庙,整顿街市,安置民众。迁都后,盘庚果然履行诺言,实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惩治贪腐;平均土地,发展农业;简化礼仪,减轻民众负担。他还特别注重与诸侯修好,派遣使者出使各方国,重新确立商朝的宗主地位。

在盘庚的治理下,商朝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诸侯纷纷来朝。盘庚在位期间,商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盘庚中兴”。盘庚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商朝的又一位明君。

然而,盘庚死后,商朝再次出现波折。其弟小辛继位后,荒废政事,商朝又开始衰落。百姓思念盘庚的德政,作《盘庚》三篇来纪念他。小辛死后,其弟小乙继位,情况并未好转。直到小乙之子武丁继位,商朝才迎来了最后一个辉煌时期。

从太戊中兴到盘庚复兴,商朝经历了盛衰起伏。这个时期的历史表明,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德行和政策密切相关。明君治国,则天下太平;昏君当政,则国势日衰。这个历史规律,不仅适用于商朝,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借鉴。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