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孔甲乱夏与夏桀暴政——夏王朝的衰亡

少康中兴,如同给垂危的夏王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其得以延续国祚数百年。然而,世袭制固有的顽疾——继承人的不可控性,如同一个幽灵,始终徘徊在王朝的上空。从中兴的辉煌顶点滑落,经过杼、槐、芒、泄等还算平稳的统治后,夏王朝最终迎来了两位将其推向毁灭深渊的君主:迷信鬼神的孔甲与暴虐无道的夏桀。他们的统治,交织着荒诞与残酷,一步步耗尽了夏朝的国运。

盛极而衰:平稳期的隐忧

少康之子帝杼,是一位有为之君,他继承父志,巩固统治,并发明了矛甲,进一步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夏朝国势在他统治期间达到鼎盛。其后的帝槐、帝芒、帝泄等,史书记载简略,大抵是守成之君,王朝在平稳中度过。帝泄时期,甚至还有东夷、畎夷等部落前来朝贡,显示夏朝的威望仍存。

然而,这种平稳之下,危机正在滋生。到了帝不降时,可能国内已出现不稳迹象,因此他去世后,未传子而传弟帝扃,这或许是一次为了避免动荡的权力安排。帝扃传子帝廑,帝廑去世后,帝位又传回了帝不降之子孔甲。这次看似回归正统的继承,却成了夏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孔甲好事鬼神:天人相感的背离

孔甲即位后,其行为与夏朝前期励精图治的君主截然不同。司马迁用“好方鬼神,事淫乱”来形容他。“好方鬼神”意指他特别喜好祭祀鬼神之事,沉溺于巫术方技,企图通过迷信活动来获取福佑或权力,而非通过勤政爱民来治理国家。“事淫乱”则表明他生活奢侈糜烂,不遵守礼法。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自尧舜禹以来“敬天保民”的政治传统。在那个时代,君主的德行被认为与天象、自然息息相关(即“天人相感”)。一个贤明的君主,应使天下和谐,风调雨顺;而一个失德的君主,则会招致灾异。孔甲的荒唐行径,使得“夏后氏德衰”,夏王室的威望和德行开始衰败,一直臣服的诸侯们见状,纷纷产生了叛离之心。司马迁记载“各地的诸侯都起来反叛他”,明确指出了孔甲的失德是导致中央权威瓦解的直接原因。

孔甲时期还发生了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荒诞事件:“天降二龙”。据说,天上降下一雌一雄两条龙(“龙”可能指某种罕见的巨型爬行动物,如鳄鱼或蟒蛇)。孔甲不知如何饲养,也找不到舜帝时代擅长养龙的豢龙氏的后代。这时,衰落的陶唐氏(尧的本族)后代中,有一个叫刘累的人,自称曾向豢龙氏学过养龙之术,便来为孔甲养龙。孔甲很高兴,赐其姓为“御龙氏”,并封他于豕韦国(今河南滑县),取代了原来的彭姓国君。

后来,雌龙死了,刘累竟胆大包天地将龙肉煮熟了献给孔甲吃。孔甲觉得美味,还想再看龙,派人来取。刘累害怕事情败露,无法交代,只好弃官逃跑了。这则传说虽充满神话色彩,但却生动地反映了孔甲时期朝政的混乱、君主的昏聩以及诸侯(刘累受封即为诸侯)的欺诈,正是“德衰”的具体表现。

孔甲之后,夏朝经历了帝皋、帝发两代短暂的统治,便传到了中国历史上与商纣王齐名的著名暴君——桀的手里。

夏桀暴虐:独夫民贼的末路

夏桀,名履癸,是夏朝的第十七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他继位时,夏王朝经过孔甲以来的折腾,已是危机四伏,“诸侯多反叛夏王朝”。然而,桀非但没有试图缓和矛盾,挽回颓势,反而用更加暴虐的方式将王朝加速推向灭亡。

他的暴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武力镇压,穷兵黩武:面对诸侯的叛离,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他不去修明德政安抚人心,反而一味依靠武力来伤害、镇压百姓和不服的部落。这只能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2. 奢侈无度,劳民伤财:传说他修筑倾宫、瑶台,耗尽民力财力供自己享乐。他宠爱妃子妹喜,对其言听计从,肆意妄为。
  3. 刚愎自用,拒谏饰非:他自比太阳,狂妄地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天上有太阳,就像我拥有百姓。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了我才会灭亡!)民众则愤怒地咒骂: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跟你同归于尽!)可见民怨沸腾到了何种程度。

商汤崛起与鸣条之战

就在夏桀倒行逆施的同时,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商,在其首领汤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汤推行仁政,广施恩德,吸引了许多贤能之士辅佐,如伊尹、仲虺等,天下归心,诸侯大多叛夏归商。

桀也感受到了商的威胁,他曾利用武力将汤召来囚禁在夏台(监狱)。但不久,或许迫于压力或判断失误,他又将汤释放了。这无疑是纵虎归山。

汤获释后,更加坚定地推行灭夏大业。他先后征伐葛伯、韦、顾、昆吾等桀的羽翼,最后直逼夏朝腹地。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与夏桀的军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一说在河南封丘东)展开决战。

决战前夕,汤发表了著名的《汤誓》,历数夏桀的暴政,声明自己是奉行天意进行征伐。士气高昂的商军大败夏军。桀战败后仓皇南逃,最终死于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临死前,他悔恨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把汤杀掉,以至于落到这个地步。“这句悔言,充满了穷途末路的无奈,却无法改变历史的结局。

尾声:殷鉴不远

汤灭亡夏朝后,并没有对夏王室赶尽杀绝,而是“封夏之后”,将夏朝的后裔分封在杞国(今河南杞县),以奉祀夏朝的祖先。这一做法,体现了古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传统。

夏朝自大禹至夏桀,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历时约四百七十年。它的灭亡,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夏桀的暴政,成为后世所有统治者的反面教材。而商汤革命,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武力改朝换代的先例。一个旧的时代在暴政中轰然倒塌,一个新的王朝在废墟上建立起来,历史的周期律,从此开始它的循环。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