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九州攸同——大功告成与治国安邦的宏图

当大禹踏遍九州,将山川河流的名称与走向刻录于典册,将各色土壤与物产分门别类后,一个清晰、有序的天下版图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洪水的威胁已然成为过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亟待重建与治理的崭新山河。功成名就的禹,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成果和更为深远的思虑,回到了帝都,觐见舜帝。这不仅是一次胜利的凯旋,更是一次关乎王朝未来命运的深刻对话。

四海会同:太平盛世的图景

史书记载了这来之不易的盛世景象:“到这时,九州都已统一,四方境内都可以安居了。九州的山脉都开辟了道路、设置了标记;九州的河流都已疏通源头,不再泛滥;九州的沼泽湖泊都已修筑好堤防,成为可资利用的水域。四海之内的诸侯都能同心同德,齐聚一堂,尊奉中央王朝的号令“。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过去,由于洪水隔绝,道路不通,各部族、诸侯国之间往来困难,各自为政。如今,水陆道路畅通无阻,地理隔阂被打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概念得以形成。掌管贡赋的官府可以顺畅地履行职责,根据禹制定的“三壤九等”标准,公平合理地征收赋税,帝国的经济血脉开始有序流动。舜帝和禹都深知,这安定的局面来之不易,核心原则在于“慎乃财赋,咸则三壤”——谨慎地征收财货赋税,务必以土地肥瘠的等级为准则。这一理念,体现了上古圣王爱惜民力、追求公平的治国智慧。

上帝赐圭:天命所归的象征

禹的丰功伟绩,不仅得到了人民的拥戴,似乎也获得了上天的赞许。史载:“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帝”这里可理解为天帝,也可指舜帝。无论是天帝赐下还是舜帝代表上天赏赐,其意义都非同寻常。“玄圭”是一种黑色的玉圭,是象征最高权柄和祥瑞的礼器。这一仪式性的举动,等于向全天下宣告:大禹治水、平定水土的大业已经圆满成功!天下从此进入了“太平治世”。

君臣论道:开启治国新篇章

盛世之下,如何巩固成果、长治久安,成为首要议题。舜帝朝廷之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高层决策会议开始了。舜帝正式任命皋陶为“士”,即最高司法长官,负责刑狱,治理人民。这标志着国家的重心从应急性的治水工程,转向了常态化的法律与社会治理。

一日,舜帝召集群臣,禹、伯夷(疑为益之误)和皋陶便在舜面前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讨论,堪称上古版的“治国理政研讨会”。

皋陶首先阐发他的政治主张,为王朝定下基调:“要真诚地践行先王的德政,决策要英明,辅臣要和谐“。这短短一句话,点出了德治、明政、团结三大核心原则。

禹立刻回应:“说得对!但具体该怎么做呢?”他将话题引向了实践层面。

皋陶进一步阐述:“啊!关键在于谨慎自身的修养,要有长远规划。要仁厚地团结九族宗亲,吸引众多贤德之士作为辅佐。由近及远,德政才能推行开来。”

禹听后深感佩服,赞叹道:“对极了!”

皋陶于是点出了治国的两大核心难题:“啊!归根结底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安顿百姓。”

禹对此深有感触,他结合自己的体验发挥道:“唉!完全像这样,只怕陛下也感到困难啊!知人需要明哲,才能任人唯贤;安民要使百姓得到实惠,他们才会感恩怀德。如果既能知人善任,又能施惠于民,还何必担忧驩兜这样的恶人?又何须流放三苗?又何惧那些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呢?” 禹的这段话,将“知人”与“安民”上升到了维护国家稳定、杜绝奸邪的高度。

九德之论:选拔人才的标尺

讨论深入到用人标准。皋陶提出了著名的“九德”之说,作为衡量官员品行的详细标尺。这里的“九德”,逐条解释:

  1. 宽而栗 宽厚,但又能严肃而有威。
  2. 明而恕 明察,但又能体恤宽容。
  3. 武而民 威武,但能使百姓安定。
  4. 庄而敬 庄重,但能恭敬。
  5. 理而毅 治理有条理,但能果断坚定。
  6. 直而温 正直,但能温和。
  7. 简而廉 简约,但能廉洁。
  8. 刚而塞 刚强,但又能充实厚重。
  9. 断而达有决断,但又通达事理。

他接着说,一个人若能每日践行其中三德,便可保有其家;若能践行六德,便可治理邦国。若天子能汇聚具备九德的人才,使贤俊在位,群臣敬勉,那么邪恶之徒便无隙可乘。否则,便是“乱天事”,上天会降罪,则需用“五刑”加以惩处。

禹对此高度认同,说:“你的话完全可以成功实行。”

禹的谦逊与舜的嘱托

舜帝转而问禹:“禹,你也说说你的高见。”

禹拜谢道:“啊!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

皋陶追问:“什么叫孜孜不倦呢?”

禹于是深情地回顾了治水的艰辛历程,他描述洪水的可怕景象,陈述自己“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的奔波,以及“我疏导九条大河,让它们流入四海;我又挖深田间的沟渠,使它们都汇入大川。”的功业,最终目的是与后稷一起,让百姓有粮吃,万国得治理。这并非炫耀,而是说明他的“孜孜不倦”全部倾注在了安顿天下的实事上。

皋陶听后,由衷赞叹:“啊!你的功绩真是伟大啊!”

最后,禹对舜帝说出了诚挚的劝诫:陛下在位要谨慎啊!要安于您的职分,用德行来辅助政治,天下就会大力响应。净化心意,以明德等待上帝的命令,上天就会再次赐予您美好的福命。

舜帝也诚恳地回应,视大臣为“股肱耳目”,要求他们辅佐自己,纠正过失,不要面从腹诽,并承诺将清除谗邪之辈。禹则强调,若贤愚不分,治国必然失败。

这次“君臣论道”,奠定了以德治国、知人安民、严明律法的施政基础。禹的功绩与品德,皋陶的法学与人才观,与舜帝的圣明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一幅上古治世的理想蓝图。朝堂之上,气象一新,一个建立在洪水废墟之上的崭新王朝,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它的鼎盛时代。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