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洪水滔天与治水重任的传承
在上古时代,中原大地上有一位圣明的君主,名叫尧。他仁德爱民,天下和睦。然而,在他统治的晚期,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了。
连续多年,暴雨不止,江河泛滥。滔天的洪水从四面八方涌来,像脱缰的野马,包围了一座座山岳,漫过了一片片丘陵。昔日肥沃的平原变成了汪洋泽国,百姓们的田地房屋被冲毁,人们被迫逃到高地上躲避,生活陷入极大的困苦和愁惨之中。眼看着生灵涂炭,尧帝心急如焚。
这一天,尧帝召集了四方诸侯的领袖(被称为“四岳”)和所有朝中重臣,举行了一次庄严而沉重的会议。尧帝看着满朝文武,忧心忡忡地说:“各位大臣,四岳诸侯!如今天下洪水滔滔,气势浩大,包围了山岭,淹没了高地,百姓们流离失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你们看看,在你们中间,或是天下四方,有谁能担当起治理洪水的重任呢?”
群臣们互相看了看,低声议论了一番。最后,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四岳。四岳是四方诸侯的领袖,德高望重。他们代表众人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就我们所见,眼下能够担此大任的,只有鲧了。”
听到鲧的名字,尧帝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显然对这个提议有所顾虑,沉吟片刻后,他摇了摇头说:“鲧这个人……我有所了解。他常常违背上级的命令,行事独断,还喜欢破坏同族人的团结,恐怕不能胜任这样关乎天下安危的重任。”
四岳们并没有轻易放弃,他们再次恳切地陈述理由:“陛下,您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是,请您看看我们眼前的人员,在同辈之中,确实找不出比鲧更有才能、更熟悉水利工程的人了。现在情况紧急,洪水不等人啊!希望陛下能抛开成见,给他一个机会,让他试一试吧!”
尧帝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见群臣意见如此一致,而洪水之患又确实迫在眉睫,便不再坚持己见。他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好吧,既然你们都这样推荐他,那就让鲧去试试吧。”
于是,鲧被任命为治水的总负责人。他肩负着帝尧的嘱托和天下百姓的希望,开始了与洪水的搏斗。鲧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堵”,也就是建造高大坚固的堤坝来阻挡洪水。他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夜以继日地运土筑堤,哪里洪水肆虐,就在哪里筑起堤防。
这是一项极其艰苦卓绝的工程。一年,两年,三年……九年过去了。鲧和他的队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汗水浸透了无数土地。然而,洪水实在太凶猛、太浩大了。堤坝往往刚筑好,就被更凶猛的洪水冲垮;这里堵住了,那里又决了口。九年辛苦,成效甚微,水患丝毫没有平息的迹象,百姓的苦难依然如故。治水,失败了。
就在这个时候,尧帝发现了另一位贤能之人——舜。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尧帝认为舜的品德和能力都足以托付天下,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给他,让他先行代理天子之职,管理国政。
舜帝即位后,勤于政事,到全国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和民情。在巡视途中,舜帝亲眼目睹了洪水带来的惨状,也看到了鲧治水九年却劳而无功的现实。这让他非常震怒。他认为,鲧不仅耗费了天下巨大的人力物力,更严重的是,他的失败延误了治水的最佳时机,加重了百姓的痛苦,这是严重的失职罪过。
为了严肃法纪,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舜帝在巡视到羽山(据说在今山东东部)时,下令将鲧处决于羽山之下。这个消息传开,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帝执法公正,处置得当。
鲧的死,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治水这项关乎天下安危的巨大工程,绝不能因此而停止。舜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并没有因为鲧的过错而株连他的家人,而是以客观的眼光去审视和选拔人才。
在一次重要的朝会上,舜帝与四岳等大臣商议继任人选。那时尧帝已经去世,舜帝正式即位。他问四岳:“各位,有谁能够发扬光大帝尧的功业,担任官职,担负起治理水土的重任呢?”
这一次,群臣异口同声地推荐了一个人:“陛下,唯有伯禹(即禹,因被封为夏伯,故称伯禹)可以做司空(主管水利、土木工程的最高官职)!他一定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完成治水大业!”
舜帝听了,欣然点头,说:“嗯!是啊,我也认为禹是最合适的人选。那就这么决定了吧!”于是,舜帝郑重地召见禹,对他下达了命令:“禹啊!平定水土的重任,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恪尽职守,好好地完成它!”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任和至高无上的信任,禹的心情想必是极其复杂的。这不仅是无比光荣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其中还夹杂着对父亲失败的痛心和警示。他恭敬地跪下行大礼,叩头拜谢,但同时也谦虚地推辞,他建议说:“陛下,契、后稷、皋陶这几位大臣都比我贤能,是否可以考虑将重任交给他们?”
舜帝明白禹的谦逊,他坚定地说:“不,禹,不要再推辞了。这项任务非你莫属,你就勇敢地担负起来吧!”
就这样,治水的接力棒,在经历了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从父亲鲧的手中,传到了儿子禹的手上。一个全新的治水时代,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