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言其名的帝喾

第一章 神奇的诞生

蟜极是黄帝的曾孙,居住在亳地。他的妻子名叫握裒,是陈锋氏的女子。一个夏日的傍晚,握裒在庭院中纳凉时,梦见一只金色的凤凰衔着玉书投入怀中。醒来后,她便有了身孕。

这胎怀了整整十四个月。分娩那夜,亳地上空星光异常明亮,紫气东来。当接生婆将婴儿抱起时,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新生儿竟然睁着明亮的眼睛,用清晰的声音说道:”吾名喾。”

消息传开,整个部落都为之震动。长老们连夜集会,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巫师占卜后宣布:”此子自带天命,将来必为天下主。”

蟜极为儿子取名高辛,但部落的人更习惯称他为”自言其名的神童”。小帝喾三岁就能诵读先祖训诫,五岁已能参与部落议事。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着老巫师学习观察星象。

第二章 少年仁心

帝喾十岁那年,亳地遭遇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萎,百姓开始逃荒。部落首领们商议要举行盛大的求雨仪式,需要宰杀百头牲畜作为祭品。

年幼的帝喾却提出异议:”杀生求雨,岂非本末倒置?不如将这些牲畜分给饥民,让他们有力气挖井取水。”

有长老斥责:”小孩子懂什么祭祀大事!”

但帝喾不慌不忙地反驳:”祭祀的本意是表达诚意,若以杀生来祈求上天慈悲,岂不是自相矛盾?”

他建议改用五谷和清水作为祭品,并带领青壮年挖掘深井。果然,在简朴而虔诚的仪式后,甘泉涌出,天降甘霖。这件事让部落上下对这位少年刮目相看。

第三章 游历四方

十五岁时,帝喾开始游历各部落体察民情。他第一站来到炎帝旧都,发现那里的人们还保持着用活人殉葬的陋习。

“为什么要用活人陪葬?”帝喾问当地长老。

“这是自古传下的规矩,”长老回答,”让奴隶陪伴主人前往另一个世界。”

帝喾沉思片刻,说:”我在梦中见过先祖黄帝,他说真正的祭祀在于心诚,而不是牺牲的多少。”

他耐心地与长老们辩论了三天三夜,最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说服了他们。当地废除了人殉,改用陶俑代替。

在南方沼泽地带,帝喾发现百姓饱受疟疾之苦。他不仅带来医药知识,还教人们建造高脚屋避开湿气。临行时,部落首领感激地说:”您不像个王子,倒像个治病救人的医师。”

第四章 继承帝位

颛顼帝年老时,开始物色继承人。他注意到远在亳地的侄孙帝喾的贤名,便秘密派使者考察。

使者回报:”高辛不摆架子,与平民同吃同住;处理纠纷公正无私,连对手都心服口服;最难得的是,他总能把复杂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颛顼亲自召见帝喾,问他:”你认为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帝喾回答:”像雨水滋润万物那样公平无私,像太阳普照大地那样明察秋毫。”

这番对话让颛顼下定决心。在传位大典上,他说:”我要传位的不是血亲,而是德行。高辛的仁德,如同美玉蕴藏在石头中,时间越久越显光彩。”

三十岁的帝喾即位后,第一道诏令就是减免赋税三年,让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章 明察秋毫

帝喾有个特殊本领:能通过细微迹象洞察真相。一次,两个部落为水源争执不休,官司打到都城。

“这口水井自古就是我们部落的!”一个首领说。”胡说!井旁的界碑明明刻着我们祖先的名字!”另一个反驳。

帝喾亲自前往勘察。他仔细观察井口磨损程度,检查水质差异,甚至研究井边草木的生长情况。最后指出:

“这口井确实属于第二个部落,但第一个部落也曾在干旱时借用过。何必为了一口井伤了和气?不如共同使用,订立用水规矩。”

两个部落心服口服,从此和睦相处。这件事传开后,百姓都说:”帝喾的眼睛能看到石头里的纹路,能看透人心里的想法。”

第六章 天文历法

帝喾特别重视天文历法。他在都城建造了当时最宏伟的观象台,命人制作了精密的水钟和日晷。

“颛顼帝制定的历法已经很完善,为什么还要修改?”大臣不解。

帝喾解释:”天地在变化,历法也要随之调整。就像衣服要合身,历法也要符合天象。”

他发现当时的历法与实际季节有细微偏差,长期累积会导致农时错乱。经过十年观测,他精确计算出闰月的设置规律,使历法与四季完全吻合。

最令人惊叹的是,帝喾还预测到了一次日食。当天,当太阳真的被阴影吞噬时,百姓不但没有恐慌,反而赞叹:”我们的君主连天上的事情都能预知!”

第七章 音乐教化

帝喾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促进和谐。他命乐师咸黑制作了鼙鼓、钟磬、笙箫等乐器,并亲自谱写乐曲。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在音乐上?”有武将质疑。

帝喾笑道:”武力可以征服土地,但只有文化才能征服人心。”

他创作的《九招》、《六列》等乐曲,不仅在宫廷演奏,还推广到民间。有趣的是,这些乐曲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变体:在牧区变得豪迈奔放,在农区变得婉转悠扬。

“这就是我想要的,”帝喾高兴地说,”音乐就像水流,遇到不同的地形会形成不同的风景,但本质都是水。”

第八章 家庭生活

帝喾娶了四个妃子:正妃姜嫄生了弃(即后稷),次妃简狄生了契,三妃庆都生了尧,四妃常仪生了挚。他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按各自特长培养。

一次家庭聚会,孩子们为谁将来能继承帝位暗中较劲。帝喾把四个儿子叫到跟前,给他们每人一把种子:

“谁能种出最好的庄稼,谁就最懂得治理之道。”

结果弃种的谷物丰收,契种的果树茂盛,尧种的花卉美丽,挚种的药材珍贵。帝喾借此教导:”天下需要各种人才,就像大地生长万物,各有所长。”

第九章 选拔贤能

帝喾在位时大力选拔人才。他发明了”三考法”:一考品德,二考能力,三考政绩。

最著名的是他选拔羿的故事。当时十日并出,庄稼枯萎,百姓遭殃。来自东夷的羿自称善射,但很多大臣因为他的出身而反对重用。

帝喾说:”人才如同泉水,可能在任何地方涌出。”他亲自测试羿的箭术,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便毅然授予重任。后来羿射九日,解除旱灾,证明帝喾的知人之明。

第十章 晚年时光

帝喾活到一百岁,在位七十年。晚年时,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巡视各地建立的学堂,听孩子们诵读经典。

“我最大的功绩不是开拓了多少疆土,”他对继任者挚说,”而是让文明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发芽。”

临终前,帝喾留下遗训:”治理天下要像母亲养育孩子,既要有规矩,又要有爱心。过于严厉会让人心生怨恨,过于宽松会导致秩序混乱。关键在于把握好分寸。”

帝喾去世后,天下百姓无不哀痛。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他建立的制度、推广的教化,为后来尧舜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